趙本山重新出山,但那些作品不會再有了

作者|獨孤求饃 出品|夾饃星球

趙本山又出山了。

最近,武俠喜劇《鵲刀門傳奇》熱播,趙本山一人分飾兩角——鵲刀門掌門西門長海和孿生哥哥西門長在。他的一羣徒弟簇擁周圍,飾演江湖各路俠客與奸邪。

還是熟悉的演員面孔,還是熟悉的搞笑套路,但裝進武俠這個框架後,有了和鄉村愛情不一樣的風味,播出後引起極大關注,豆瓣評分高達8.1分。

有網友評價:“本山還是本山,笑就完了。”

△《鵲刀門傳奇》備受歡迎

要知道,趙本山上次主演的劇,能獲得如此高的評價,還是2006年的《馬大帥3》。

之後的十多年間,因爲各種原因,趙本山的事業在到達山頂後,開始下山,再隱入山林,又出山……他不再是那個時常在公衆面前露臉的笑星,但江湖永遠有他的各種傳說。

今年他已經66歲,回頭一看,雲煙霧罩中面目沒變,依然是頂尖的創作人才。

用句老話說,趙本山是一個能人。他的人生值得更細緻地觀察、總結、思考。因爲那波折的命運中,含着中國社會變遷的影子。

有意思的是,今年也是趙本山告別央視春晚10週年。當我們再次回顧他的那些經典小品,尤其能感受到他所踩中的時代節拍。

被計劃生育改變的命運

1953年的4月1日,文化部在北京舉行了“第一屆全國民間音樂舞蹈會演”。持續十天,有300多位民間藝人表演了節目。

有人激動地說:自打楚平王把作樂的貶爲下九流以後,我們就千年萬輩的擡不起頭。只有在毛澤東時代的今天,人民的藝術才能歸還人民。

其中,來自東北的代表團,表演了一個節目叫《二人轉》。在這之前,它更爲流傳的名字是“蹦蹦”,脫胎於薩滿教的跳大神。還曾因爲涉及封建迷信,在民國時被禁。

參加這次會演後,二人轉算是正式被官方認可了,自此代表了東北的藝術品種。

5年之後,在遼寧鐵嶺蓮花村的一個趙姓家裡,誕生了一個男孩。因排行老三,小名叫“小三”。東北人說話把“三”念成“山”,等他上學後,就取了個大名“趙本山”。

他連自己生日是哪天都不知道,記憶中只有一些模糊情況:

“大躍進”那年出生,具體生在哪一天,直到現在我也沒打聽出來,也不是我爹保密,是那時候太忙,沒記。

趙本山有個二叔,是個盲人,幹不了農活,只能靠吹拉彈唱、走江湖賣藝賺點錢。受到薰染,趙本山的藝術細菌,不,細胞,也被激發出來,學到不少表演本領。

十年運動期間,以樣板戲爲尊,地方戲受壓制。到了1978年,改革開放提出,二人轉才允許轉起來。這一年,蓮花公社成立了一個曲藝團,愛唱戲不愛種地的趙本山前去參加考試,被選中。

他成了名文藝工作者,不再面朝黑土背朝天了。

△年輕時的趙本山

但一般人不知道的是,趙本山真正的人生轉折起點,跟一位大科學家有關——錢學森。

錢學森被稱爲中國的“導彈之父”,但他的一生可不只是研究炸彈,還有不少傳奇。比如,上世紀八十年代初,他支持“人體特異功能”研究,隨後全國掀起一個練氣功、研究超能力的熱潮。

氣功的英語叫Qigong,就像小瀋陽的英文xiaoshenyang。當時也有人想過意譯,找個對應的單詞。錢學森說,算了,內涵太多,讓老外慢慢學習去吧。

除了關心導彈,他那時還研究一項類似“下蛋”的工作——預測中國的人口發展。

搞航天的做人口預測,咋一聽像讓李雙江老師指揮戰狼出動。其實並不奇怪,因爲導彈飛行中形成的拋物線,與生育分佈曲線正好相似。當時,中國能研究明白曲線的人很少。

1980年,中國的人口已接近十億,再不控制不行了。一份報告先呈給錢學森,再由他交給國務院,進了政治局。

一番論證後,1982年,國家將計劃生育定爲基本國策,並將“夫妻雙方有實行計劃生育的義務”寫進了憲法。此後,全國開始展開宣傳計劃生育的活動。

這年夏天,遼寧鐵嶺市羣衆藝術館的館長下鄉去採風,想寫一個推行計劃生育的二人轉劇本。到了農村,他聽到一個故事:

村裡來了個算命先生,說今年懷孕的婦女都能生男孩,結果育齡婦女該戴環的不戴了,該結紮的也不結了,嚴重影響了計劃生育國策的推進。

館長回去後,就根據這個事寫了個本子,講的是一個瞎子,彈着三絃給別人算命,糊弄老太太能抱孫子。最後,謊言被揭穿,他摔掉三絃,改唱“幹四化男女都一樣”。這部戲就叫《摔三絃》。

在確定演員人選時,趙本山被選中。因爲他從小就跟着盲人二叔唱戲,對扮演瞎子有天然的優勢。結果,這部戲一上演就火了,不到半年,演出了一千多場。

趙本山一夜成名,被稱爲“東北第一瞎”。當時報紙的評論是:“說、念、做、唱都表現了極好的功力,惟妙惟肖,簡直達到了亂真的程度。”

△趙本山在《摔三絃》中的表演

他也從公社調到了縣劇團,有了編制,擺脫了農民身份,用當時的話說,叫“農轉非”。這一年,他24歲。算是改革開放第一批成功進城的農民。

之後,《摔三絃》又被拍成了戲曲片,還獲得了戲曲電視“鷹像獎”三等獎。

趙本山去上海領獎,這是他第一次坐飛機,手上出了一把汗。當時的他沒有想到,25年後他會擁有一架自己的私人飛機,“本山號”。

從《摔三絃》開始,趙本山一路狂飆,最後站到了央視春晚的舞臺,成了喜劇界的一代宗師。

他的作品,一路踩着改革開放的節拍,與時代和生活貼得很近,奉獻出太多的經典角色。

一張臉,成了人人熟知的國臉,儘管長得像鞋拔子。

是他大膽說出愛

1981年1月,讀《市場報》的人,發現在一個不起眼的角落處,出現了一個之前從未見過的內容。這是一份徵婚啓事,只有79個字,並配有一張照片,黑白的。

原來是個姓丁的男人,因爲被錯劃成右派,沒有姑娘願意嫁給他,一晃就四十歲了,還是個單身漢。這樣的生活是啥滋味,可參看好萊塢喜劇片《四十歲的老處男》。

老丁給報社寫了封信,希望通過報社給自己徵婚。《市場報》是改革開放後新辦的一份報紙,提供最新市場資訊,每期都要送到中南海。編輯的思想也比較開放,就答應了他的請求。

結果,這則啓事竟然吸引了270多名來應徵者,老丁還真找到了對象,結了婚。

△當年的徵婚啓事

這事也引起了極大反響,大齡青年的婚姻問題一時成了熱會熱點。要知道,在此前的文革中,一切以政治爲先,談情說愛是根本不可能在明面上提的。

1984年,《人民日報》頭版發了一篇文章《三十歲以上未婚青年婚姻是個社會問題,中央書記處要求各級黨組織重視和關心》。

從此,中國人終於可以光明正大地談戀愛了。不用害羞,不用恐懼,有愛,就大膽說出來。

有了這樣的氛圍,6年之後,趙本山第一次登上央視春晚的小品,就是婚戀題材的《相親》。

一個叫徐老蔫的農民因爲家庭變故,耽誤了對幸福生活的追求,老了在兒子的安排下,來相親。沒想到遇見的是自己年輕時的對象馬丫。

很多人都看過《相親》,其實它還有個續集叫《老蔫完婚》,講的是馬丫去了深圳,發電報讓老蔫過去結婚。老蔫下了火車一看,女人完全變了樣。

△《老蔫完婚》

當時中國的大部分地區還是信息閉塞的農村。對農民來說,改革到底意味着什麼,深圳到底是個什麼地方,並不清楚。

所以,在《老蔫完婚》中有這樣的對話:

黃:你人都來了還急啥呀,我跟你說呀,到了特區,我得領你到處看看。

趙:不用看,我現在最關心深圳,因爲你上這來,我就天天看電視,一有這個新聞我就看,電視上都說了,深圳是改革的小窗戶。

黃:那叫改革窗口。

趙:窗口,對呀,我就怕你站在窗口上時間長受風。

農村與城市的差別和碰撞,農村人對城市生活的誤解和譏誚,以及在此過程中產生的笑話,是趙本山小品的一個重要內容。

趙本山從鄉村走向城市的經歷,和他作品中農民進城的故事,彼此呼應,相得益彰,代表了改革開放進程中農村城鎮化的趨向。

他的接地氣,接的就是時代精神的氣。

在最初的春晚舞臺,他的小品以情感題材爲主,但是也敏銳地抓住了社會的變化。比如1992年的《我想有個家》,他繼續着相親之旅,但在形式上卻變成了電視徵婚。

早在1988年,山西電視臺就製作了一檔節目叫《電視紅娘》,是中國第一個相親節目。上電視畢竟和登報紙不一樣,中國人性格偏內斂,兩三個月中竟然沒人來報名。

最後終於有人來了,大都是農村的,實在找不到對象,有點病急亂投醫的意思。他們上節目很緊張,其中有個徵婚者,當主持人問他家裡有幾口人時,他的回答是:我家有兩頭牛,三頭豬。

趙本山的《我想有個家》,反映的就是當時的電視徵婚熱。他一上臺,就用一段順口溜,喊出了這樣的宣言:

年齡大了這婚姻市場就出現了疲軟,上電視做個徵婚廣告不算啥丟人的事兒。水是有源的,樹是有根的,到電視徵婚也是有原因的,兜裡沒錢就是渴望現金的,沒家的滋味是火熱水深的。

△《我想有個家》

憑藉春晚的影響力,破除了老百姓的保守思想,徵婚不是什麼丟人的事。到了今天,電視相親已成爲主流娛樂節目,多少還得對趙本山說聲:謝謝啊。

也是這一年,趙本山的婚姻也發生了變化,他與在農村時娶的妻子離婚。他離婚的理由是:“近些年根本沒感情了,我也不忍心再騙自己和她了。”

離婚其實也是社會開放的一種體現,1990年,中國的離婚率是10.2%,但在10年之前,這個數字是1.2%。人的幸福不再被婚姻綁架。

當時出現了一個說法:

結婚是典型錯誤,離婚是幡然醒悟,再婚是執迷不悟,不婚是大徹大悟。

諷刺貪腐在路上

趙本山第一次進央視演節目,並不是1990年的春晚,而是1987年的國慶晚會。他和搭檔李靜表演了小品《1+1=?》。李靜就是後來《劉老根》中藥匣子的老婆大辣椒。

小品講的是鄉長到養雞場吃了雞,沒給錢,兩口子商量着去要錢,但又不知道怎麼張口,就先在家裡排練起來。

題目的意思是:欠債還錢放在老百姓身上就是和1+1一樣簡單的事,但是放在幹部身上,就不一定是1+1等於幾了。

小品之前已經在東北演過幾場,但是被叫停了。因爲鄉級幹部看了很生氣,反駁說:你說鄉長吃雞不給錢,還有比鄉長更大的官往家裡搬電視不給錢,怎麼不說呢?

△趙本山、李靜合作《1+1=?》

那個時候,中國的腐敗現象已經不簡單。經濟開始發展後,經濟犯罪也跟着多了。1980年,正式提起公訴的經濟犯罪案件,數量是9000件,到了1989年,就變成了77000件,增長了75%。

研究中國問題的美國專家魏德安,寫過一本書叫《雙重悖論:腐敗如何影響中國的經濟增長》,裡面有個觀點:

“腐敗是1980年代纔開始加劇的。在中國,腐敗問題並未遏制經濟發展,而是依賴於經濟發展。”

那時官員收禮,最常見的是生活物品,比如白酒、肉、香菸等,當然也包括趙本山小品中的雞。因爲當時物資比較緊缺,這些東西就顯得珍貴。

趙本山覺得《1+1=?》的本子底色很好,就和編導一起又改了一版,變成了大光明的結尾。當兩口子在家裡排練怎麼張口要錢時,鄉長主動把錢送來了,原來是老百姓自己思想齷蹉了。

從這個作品起步,諷刺貪腐現象也成了趙本山小品的重要主題,並在之後進一步升級。

1994年4月份,中紀委召開第三次全體會議,提出要開展反腐敗鬥爭,並出臺了“新五條規定”,不允許幹部違規用車、買房、搞接待、挪用公款等。

有了定調,趙本山的反腐步子也大了,這就是1995年上春晚的《牛大叔提幹》。

但首先得修改劇本。《牛大叔提幹》的原稿是,牛大叔去找鄉長解決小學窗戶玻璃的問題,發現鄉長在“扯淡”。這個思路當場就被斃了。

所以,到了公演版,我們看到的是,牛大叔碰上了鄉鎮企業家的秘書,是秘書在扯淡。而鄉長成了心繫老百姓的好官,只是手下人不好好辦事罷了。

△《牛大叔提幹》

儘管如此,小品還是引起了轟動,畢竟它觸及到了腐敗這一現象。尤其是結尾,牛大叔並沒有解決問題,“玻璃沒辦成在這學會扯蛋啦”,有着悲涼的意味。

這是後來“純搞笑+正能量”的小品沒法比的。

1996年春晚,趙本山的《三鞭子》繼續反腐主題,和前面一樣,不直接針對官員,而是諷刺他們身邊的人,這一次換成了司機。

就像《西遊記》,如來是好的,但下面的妖怪總在搞事情。

《三鞭子》從側面映射了老百姓與官員之間的緊張關係。比如趙本山看到縣長的車陷在了路上,就拍手叫好,還以爲又要來大吃大喝了,還聯想到當年的鬼子進村:

“你這一摁喇叭就像當年消息樹倒下一樣,別說人哪,就那些喘氣的:雞也不聽喝了,豬也不讓摸了,狗也上山坡了,池子裡的王八也嚇休克了,都怕輪到自己上桌了。”

作爲農民代表,趙本山的臺詞是真誠的,但也是單純的。那時候的他對於官員腐敗的印象,依舊停留在吃吃喝喝上面,只不過吃的東西從十年前的雞,變成了十年後的王八。

△《三鞭子》

要說趙本山關於反腐的最好作品,還是1998年春晚上的《拜年》。他扮演的老頭聽說要見去領導,就害怕,戰戰兢兢的,這反映了根植於民族傳統文化和心理中的官民關係:

你一發神經(精神),我們都幹瘋了。

但是之後,當他以爲鄉長“下來了”,一下子就揚眉吐氣了。眼前的範鄉長,恢復成了自己的晚輩三胖子,開始教訓他。

那一年,他貢獻了一句熱詞:腐敗啦?

《拜年》是趙本山在春晚上最後一個反腐小品,包括前面的,都是二等獎。但從第二年的《昨天今天明天》開始,他向大衆娛樂風格轉型,反而獲得一等獎,並一直保持到最後一屆。

揭露社會亂象

看趙本山的小品,如果只關注央視春晚那幾部,就太狹窄了。央視之外的趙本山,才更真實,也更豐富。

1988年,還沒上過央視春晚的他有個小品,叫《辦班》,講一個木匠被拉去當小提琴培訓班的老師。他說小提琴的發明者是魯班師傅,被懷疑後,民族情緒就上來了:

別以爲什麼都是外國進口的好。

他給家長示範怎麼拉小提琴,一腳踩在凳子上,念着口訣“單腿蹬,腰要弓,上下拽,別跑空”。人家一看:這不就是扯大鋸嘛。

△小品《辦班》

當時的社會對發家致富的渴求正旺盛,很多單位和個人就抓住這個需求,辦起了各種名目的培訓班,比如守法經營培訓班、女子保鏢培訓班。

辦班的目的當然是收錢,資料費、食宿費、紀念品費......全是羊毛。爲了薅乾淨,很多單位還競爭起來,比如勞動局辦了個班,要求機關的廚師、司機,必須培訓再上崗,收了一輪錢。

人事局一看,我們纔是管人的單位呀,你們勞動局定的規矩不算數,要經過我們的培訓才能入職,於是又辦一次班,再收一輪錢。

不過,要正兒八經辦學習班也是能成事的。1993年,因爲在外辦班被北大開除的俞敏洪老師,成立了新東方學校,後來做到了全國第一。

俞敏洪和趙本山一樣,都是農民進城的代表,也都是通過語言這個工具,改變了自己的命運。

在1993年,趙本山演過一個小品《賣梨》,批判的是不法商販亂擺攤的現象。他一身嘻哈的打扮,爆炸頭,花毛衣,長筒靴。這套打扮在當年,不輸於他後來一身名牌潮裝的樣子。

△站在時尚前沿的趙本山

攤販多了,管理就是個問題,短斤少兩、坑蒙拐騙的事經常發生。小品中,趙本山吆喝說自己賣的梨是進口的大白梨,女友說他騙人。他說:“傻樣,凡是吃的東西,都是進口的”。

趙本山不聽勸阻,堅持佔道售貨,被交警盤問後,想送吃送喝,又是軟磨硬泡,最後被拘留15天。

小品的主題也很主旋律:可以擺攤,但必須在應許的地方。

1994年,趙本山沒上春晚,但他在遼寧衛視春晚上表演的小品《亂收費》,諷刺了亂收費亂攤派的現象。

這是一個堪稱他代表作的小品。雖然戴的還是老蔫的那頂帽子,但這次他的腰桿挺得很直,自稱是“消滅蒼蠅委員會”的,前身是“保衛微型野生動物指揮部”,要到飯館收費。

老闆問他到底是保衛,還是消滅?他說:“那要根據我們的心情而定,高興了保衛你,憋氣了就消滅你。”

一個蒼蠅5毛,但因爲這隻蒼蠅是懷了孕的母蒼蠅,一胎能甩一萬餘籽。按一籽一分錢算,一共要交一百。他好心給打個折,收了八十。老闆給他一百,他沒找錢,把蒼蠅拍留下了。

因爲,餐館要是沒有蒼蠅拍,還得罰200。

之後,他又男扮女裝進來了,穿一身綠篩套裝,變成了郎主任的秘書,一個妙齡女郎。因爲郎主任上頓陪,下頓陪,終於陪出了胃下垂,治療身體缺經費,所以上飯館來要錢。用她的話說,這叫感情投資。

△《亂收費》中趙本山男扮女裝的樣子

老闆稍一反抗,大帽子就扣上來:“交錢,罰你嬉皮笑臉;交錢,你還敢罵革命青春少女......”

《亂收費》的句句臺詞都戳到了社會的黑點。網上有人評價說:沒上春晚太可惜了。但要真上了央視,估計就是趙本山的職業生涯可惜了。

新世紀後,趙本山在央視的影響力越來越大。但要說對社會的觀察和反映,還得看他在地方臺演的一些節目。比如2006年的北京衛視春晚小品《有病沒病》,在農民進城的結構裡,諷刺了醫院的不正之風。

△《有病沒病》

爲了掙錢,醫生把小病說成大病,搞得大家不敢檢查病。公費和私費還不一樣,幹部享受免費健康檢查,老百姓就得處處交錢。

趙本山能有這麼多作品公開問世,當然是平衡了搞笑與批判的尺度,不能太過敏感犀利,但是在限定的範圍內,他用最好的包袱反映了問題,諷刺了現實。

張藝謀說過一句話:

本山的東西一定貼近生活,這是他的本色。

都過去了

2013年,趙本山結束了總共22年、連續19年參加央視春晚的生涯,告別了這個讓他成名成王的舞臺。

這一年他55歲,其實還沒到法定的退休年齡。

沒多久,因爲連續缺席了幾個文藝座談會,關於他的傳說就不只是退不退的問題,而是會不會進去的問題。這位農民出身的大能人,遭遇了人生的最大危機。

現在回頭看,趙本山走下坡路,不是他自己的創作力不行,也並非有誰在故意打壓,而是他沒法再踏上時代的節拍了。

他在春晚後期的代表作《不差錢》,捧紅了徒弟小瀋陽,也是他影響力的又一個高峰。但是這部作品恰恰沒有反映任何社會現實和現象,成了純粹的搞笑之作。

之後的《捐錢》和《同桌的你》,更是如此,隔靴搔癢,溫吞無聊,甚至還有退步,拿農村男女那點事來搞笑,被批評爲低俗並不過分。

他雖然還在扮演農民形象,但是沒法再產生八九十年代那些作品中角色的感染力。因爲,時代已經變了。

城鎮化發展後,對農民來說,城市不再陌生。圍繞城鄉衝突所產生的喜劇包袱,也就此走向消亡。新的農村人,不滿足於看城裡人的故事,更要做故事的主角,比如短視頻平臺上的那些草根明星。

趙本山完成了見證農民進城這一歷史階段的使命,形成了深入人心的經典形象。儘管,他本人早已成爲城市人,還收穫了巨大的財富。

在這個時候,他退下來,是一個不得已的選擇,更是一個明智的決定。

在那之後,他成了“幕後大佬”,活躍在前臺的是他的徒弟羣,參加綜藝節目,出演《鄉村愛情》系列,趙家班影響力不減。

△《鄉村愛情》系列已拍到15季了

偶爾我們得到趙本山的消息,是他出現在某個徒弟的直播間裡,包餃子,嘮閒嗑,像個退休老人。

沉寂幾年後,2020年,隨着《劉老根3》的開播,他又回到熒屏上,緊接着2021年又播出了《劉老根4》。

儘管這部劇有他和範偉再次聚首的噓頭,但畢竟是吃老本,IP也舊了,沒有多大反響。

直到現在的這部《鵲刀門傳奇》,趙家班終於告別漫長的鄉村愛情,拿出來新的東西。趙本山也終於有了一個新角色。

從反響來看,觀衆對他們喜歡不減,畢竟在喜劇這個領域,他們對套路和表演還是拿捏死死的。

但趙本山的真正代表作,還是那些他高光時代的小品。是真誠的,鋒利的,鮮活的。

因爲這樣的作品,再也不會有了。

一個演員,能成爲時代變化的標誌,成爲我們在回憶過去時繞不開的符號,這就夠了。一個觀衆,能經歷那個蓬勃的時代,能看到一羣真人,也夠了。

還要啥自行車呢。

【原創文章,禁止抄襲和短視頻搬運剪輯,違者追究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