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勇,“撈”不動了?

編 輯:奇遇

來 源:正和島

海底撈“換帥”!

昨晚(3月1日),海底撈進行多項人事調整,其中就包括創始人張勇卸任CEO的位置,由公司原副CEO楊利娟接替。而張勇仍將繼續擔任海底撈的董事會主席及執行董事職務。

有人稱,張勇這是在“跌落神壇”之前,自己先跳了下來。這種說法或許不無道理。

就在幾天前,海底撈剛發佈財報預告,2021年度公司淨虧損38-45億元。

鉅額預虧背後,正是海底撈吞下近兩年預判失誤——門店加速擴張、最後卻又緊急剎車的苦果。

最終,在發佈2021年年報之前,張勇選擇了“退出”。

這家從四川簡陽走出來,曾一時間風頭無兩的火鍋連鎖巨頭,似乎迎來了自己的“至暗時刻”。

01、“雙手改變命運”

中專畢業的電焊工,倒賣過汽油,擺攤賣過麻辣燙,後來湊了8000塊錢開了間只有4張桌子的火鍋店,卻一度門庭冷清、生意奇差。

這就是出生於四川簡陽的張勇的早年,和他的第一家海底撈。

2013年,張勇在某個論壇上講起曾經的創業史:

“我不會熬湯、不會炒料,連毛肚是什麼都不知道,店址選得也不好。

但我左手拿書,右手炒料,邊炒邊學,可想而知,味道一般。

於是,想要生存下去,只能態度好點,客人要什麼,趕緊給人點好,有什麼不滿意,多賠笑臉。

剛開的時候,不知道竅門,經常做錯;爲了讓人家滿意,送的比賣的還多。結果,客人雖然說我的東西不好吃,卻又願意來。”

爲了留住客人,張勇幫人帶孩子、拎包、擦鞋。無論客人有什麼需要,都一一滿足:

客人用餐時,他站在一邊;

客人抱怨喝酒傷了胃,他就熬一鍋小米粥;

客人誇獎辣椒醬好吃,他就豪爽地送人幾罐……

身爲四川人,張勇對火鍋的認識非常透徹:

第一,火鍋不同於其他餐飲,每個人在吃火鍋的時候都是半個大廚,用什麼調料,搭配什麼,都由顧客自己決定;

第二,自己幹火鍋是外行,沒有實際經驗,既然如此,就得從其他方面突圍,彎道超車。

因此,在地點、價錢和環境差不多的情況下,張勇對服務投入了更多的思考,海底撈幾乎能滿足顧客的一切需求,包括他們自己從未想過的需求。

就這樣,短短几個月下來,海底撈的服務在簡陽家喻戶曉。

1999年,一位來自西安的顧客用完餐後被海底撈的服務打動,鼓動張勇把海底撈開到西安去,並且在第二天爲張勇買好了前去西安的車票。海底撈由此走出簡陽,開始走向中國大江南北。

一場名爲“海底撈”的風暴,逐漸醞釀出席捲中國餐飲界的能量。

張勇曾說,沒學歷沒背景,就只能靠“雙手改變命運”。他做到了。

很長一段時間,就算人們總是調侃,“海底撈你學不會”。但這家火鍋店,還是成爲了互聯網巨頭爭相學習的對象。

小米創始人雷軍,不僅要求高管體驗海底撈,還要在服務上向海底撈學習。

據說華爲也指定、要求公司高管多吃幾頓火鍋,多琢磨琢磨。

有的科技公司,甚至花了很大力氣,把張勇邀請過去講課。

哪怕就在短短的1年前——2021年2月,疫情餘波未散的當口,海底撈還曾迎來一個市值高點,逼近4700億港元,一時之間,風光無限。

但此後短短8個月,事態卻發生了近乎“急轉直下”的變化。

02、“最牛服務員”,接棒

“2020年6月,我進一步作出擴店的計劃,現在看確實是盲目自信。目前的苦果,只能由我們自己一口一口嚥下去。”

張勇承認,自己“看錯了”。

2018年,海底撈上市期間,門店數量是466家,後來疫情突襲,餐飲業大受打擊,張勇大膽預言了一波未來的走向:

疫情可能在短期內結束,屆時餐飲業將迎來一大波反彈。

並且張勇“據此下注”,整個2020年,海底撈只有一個主旋律——開店,就像張勇的那句名言,“頂天立地,不如鋪天蓋地”。

海底撈,2020年頂着肆虐的疫情猛擴544家店,2021上半年還新增了299家,截止到2021年6月30日,門店總數達到了1597家。

直到2021年下半年,海底撈才“迷途知返”,踩下急剎車,宣佈關店300家,開展“啄木鳥計劃”:

持續關注經營業績不佳門店,強化內部管理和考覈機制,收縮業務擴張。

在公司經營狀況全面改善前,公司將適時收縮集團的業務擴張計劃,平均翻檯率未達到4次/天,原則上不會規模化開設新的分店。

而這個計劃的負責人,正是楊利娟。

公衆對楊利娟最初的認知,要回到2018年海底撈在港交所上市,彼時作爲COO的楊利娟,與張勇一起敲響銅鑼。

一系列關於這位海底撈“最牛服務員”的故事開始廣爲傳播,在《海底撈你學不會》這本書中,也記錄了關於楊利娟的諸多故事,稱她爲“敢拼命的楊小麗”。

楊利娟,同樣出生於四川簡陽,16歲爲了幫助家裡還債輟學打工,在餐館裡幹起了服務員,她的勤快伶俐,得到張勇賞識。

在海底撈的第一年,楊利娟家曾遭遇債主上門逼債,張勇知道後,直接劃出800元幫她解圍。

“從此,我就把海底撈當家了,誰要損害公司的利益,我敢跟誰拼命!”這是楊利娟的原話。

對於選人任用,張勇曾作出保證,只要幹得好,公司一定會提拔,所謂公平,就是鼓勵多勞多得。

這一點在楊利娟身上體現得非常明顯。

從最普通的服務員起步,由於工作表現突出,當上了領班,然後走到大堂經理,楊利娟早期幾乎每半年升一級。

此後:

1998年,楊利娟全權接管簡陽海底撈第一家老店,成爲店長;

1999年,楊利娟把海底撈開進西安,獨立運營海底撈跨區域經營的第一家店,統管100多名員工,當時她才21歲;

2012年起,楊利娟全面掌管海底撈所有門店運營,從這一年開始,海底撈走出國門,在新加坡開了海外首家門店,2013年進入美國。她是海底撈四大創始人之外、少數持股的高管之一;

2014年,海底撈對管理制度進行革新,核心就是“連住利益,鎖住管理”,在實操層面則是師徒制和計件工資,這項制度的負責人也是楊利娟。

可以說,在過往海底撈關鍵的制度變革時期,都有楊利娟的身影。

如今頹勢之下,海底撈或許正需要這樣一種敢拼命的血性。

03、活下去,就贏了

“換帥”是一種決心、一種刷新,但形勢的轉變並非在一朝一夕。

毋庸置疑,餐飲行業目前仍舊在集體面對寒冬。

據中國烹飪協會發布的《2021年中國餐飲市場分析及2022年市場前景預測》報告:

2021年,全國餐飲收入4.68萬億元,與上年相比由負增長轉爲正增長18.6%,但2020、2021兩年平均下降0.5%,還未恢復至疫情之前的2019年水平。

疊加外賣、預製菜等的衝擊,餐飲行業這兩年非常難捱。

所以現階段對餐飲行業的評判最重要的不是尋求增長,而是“活下去”。

對海底撈來說,楊利娟主管的“啄木鳥計劃”實施以來,海底撈2022年1月份翻檯率較2021年12月有所上升,達到2021年同期的106%。

而回看張勇猛擴門店的舉動,也不算黯淡收場。

畢竟,即使關掉300家門店,海底撈在客流量明顯下滑的時期,仍成功開拓出500多家新門店,至今是國內開店數量最多的餐飲品牌。

“關店不裁員”的措施,也算是頗有預見地保留了海底撈的店長資源,一旦形勢回暖,海底撈的新店拓展蓄勢待發。

從4700億港元的巔峰市值,到如今不足千億港元,不少人稱之爲海底撈的“隕落”。

但張勇看得很明白,他早先就說過:“大家‘神化’海底撈,我本人非常反感。”

畢竟,“企業是組織,和人一樣有生命力。今年好,不一定明年好;今年不好,不一定明年不好。”

首先,最重要的是,活下去。

祝福海底撈。

參考資料:

[1]. 李昱佳:鉅虧45億,海底撈見底了麼?,妙投APP

[2]. 海底撈市值破2000億!創始人張勇:公平就是多勞多得,正和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