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獻文:柔肩擔重任 巾幗綻芳華

在傳統觀念中,野外工作似乎是男性的專屬領域,然而,在時代的浪潮中,總有勇者打破常規,張獻文便是這樣一位在地質野外工作中闖出一片天地的傑出女性。

張獻文作爲甘肅省地質戰線上爲數不多的一名地質“女兵”,數十年如一日地紮根在地勘一線,從一名懵懂的女學生成長爲一名地礦高級工程師,先後參與了公婆泉煤田、紅沙崗礦區等多個煤田煤炭勘探項目,提交地質報告20餘份,探明煤炭資源量2.2億噸,發表學術論文5篇。2022年至今,連續兩屆獲評一四九隊“專業技術帶頭人”,並多次獲得甘肅煤田地質局“優秀共產黨員”“先進科技工作者”等榮譽稱號……

大學之前,張獻文對地質學的認識僅停留在李四光先生的事蹟與有限的地質常識中。填報高考志願時,出於對就業前景的考量,她選擇了資源勘查工程專業。當收到西北大學地質學系錄取通知書時,內心更多的是對未知的困惑與迷茫。但大學四年的專業課程學習,猶如爲她開啓了一扇通往神秘新世界的大門,讓她對地球生命的起源與演化有了全新的認知,她也深深地被地質學的魅力所吸引,從此踏上了這條地質探索之路。

入職不久,她便憑藉紮實的專業基礎辨認出岩石名稱,從而贏得信任,加入肅北縣公婆泉煤炭普查項目組。2011年9月,她來到甘肅省最北端的馬鬃山,這裡也是她地質生涯的起點。沒有現代生活的便利,沒電、沒水、沒信號,飲食也極爲簡單,但她毫不在意,因爲心中對地質工作的熱愛足以戰勝一切。可她也面臨着學校理論與實際工作脫節的難題,從熟悉鑽機到岩心分析,從機械生產記錄與地質編錄結合到鑽探回次的理解,每一步都充滿挑戰。她身着男士衣物與迷彩大檐帽,僅靠一條粉色頭巾彰顯女性特徵,在晝夜溫差極大、環境惡劣的野外,爲避免上廁所的尷尬而儘量少喝水,即便口渴難耐也只是抿一小口。

從馬鬃山返回蘭州後,她正式承擔起公婆泉煤炭地質報告中煤質章節的編制工作。面對從未系統學習過的煤質章節編制工作,她開啓了夜以繼日的學習模式,深入鑽研《煤地質學》及相關文獻,書本規範不離手,整理煤樣、分析資料、嚴謹判層,最終高質量完成任務,也實現了她從“象牙塔”到實際工作的轉變。

在肅南縣法拉溝煤礦外圍煤炭詳查項目中,面對首個全生命週期的綜合性煤炭勘查項目複雜多變的工作任務,她沒有退縮,而是選擇了主動適應,逢山開路、遇水搭橋。爲了更好更出色地完成任務,她細緻地統籌規劃,對每個鑽孔數據進行分析,在項目實施的近一年時間裡,“5+2”“白+黑”成了常態,正是這種刻苦鑽研、踏實肯幹的精神,成就了工作崗位上日漸成熟和堅定的她。她完成的《海石灣煤礦三採區地面瓦斯抽採二期工程五號井場瓦斯抽採項目QP01號孔封孔施工組織設計》,爲後續一四九隊實現甘肅省第一口連續產氣煤層氣井“零”的突破,實施綜合規模全國首位的海石灣煤礦地面瓦斯排放超大口徑正循環迴旋井打下了堅實基礎。“張獻文一直在努力提升技術能力,虛心接受他人建議,專業問題一說她馬上就理解了,是很有靈性的技術人員。”一四九隊總工程師馬代兵這樣評價她。

在自身成長的同時,張獻文還積極踐行地質行業“師帶徒”優良傳統,她的徒弟冀曉彤稱她爲“風一樣的女子”,她以獨特的引導方式,讓徒弟在實踐中成長,毫無保留地分享經驗,培養出衆多“90後”“00後”技術骨幹。然而,在地質事業上拼搏的她,對家庭卻滿懷愧疚,每次外出工作都匆忙而別,雖不捨女兒,但她明白既然選擇了地質事業,家庭這一方面就要做出犧牲。

張獻文以自己的實際行動,展現了新時代女地質工作者的堅韌與擔當。她如同一朵綻放在野外的鏗鏘玫瑰,在地質勘查這個傳統男性主導的領域中散發着獨特的魅力。她的故事激勵着更多女性勇敢地挑戰自我,投身於地質事業,也讓我們看到了當代女性在追求夢想道路上的無限可能。

(甘肅工人報 任斌)

來源:中工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