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晴:十年,那些打動過我們的故事

2014年到2024年,這十年間我們這些普通人共同經歷過什麼,曾經爲了什麼激動過,感動過?

成功的媒體人就像是洞察人心的舵手,他們用銳利的目光捕捉時代的脈動和人們的情感需求。張晴,擁有20多年傳統媒體經驗的資深媒體人,從中國最早的新聞大特寫記者,到南京媒體界最年輕的高管,再到《外灘畫報》副主編,經歷6次轉型,始終保持着對真實故事的追求。如今,作爲“一條”的合夥人,張晴繼續在新媒體世界探索和創新。

2014年9月8日,“一條”上線了第一條視頻,10年間拍攝4000多個人物,很多爆款講述的都是普通人的故事,流量甚至遠超明星名人。“一條”創始人徐滬生說每一個普通人都是有靈魂的。正是這些普通人,他們內心涌動的情感和麪對困境時的應對,激起了時代潮流中的共鳴,觸動了無數人的心絃。

9月19日一條合夥人張晴作客思想湃×別克GL8 PHEV,分享她見證下的大時代下的十年,大衆情緒的流轉與變化,看看這些情緒你是否也感受過,是否也經歷過。

關鍵詞:審美覺醒與詩和遠方

“所有不在美中度過的每一天都是虛度的”這一句Slogan是2014年“一條”上線3周以後確定的。當時我們投放了大概幾十句廣告語,這一句獲得的粉絲量最多,他們非常認同這個觀點,我們就這樣抓住了第一個情緒。

當時我們在鉅鹿路租了一個非常簡陋的辦公室,幸運的是地點在“鉅富長”:鉅鹿路、富民路、長樂路,這三條小街上面有大量生活美學小店,這些店主全部都曾是我們文字報道過的。當時很多人說你們到哪裡去找到這些好玩、好看的、有趣的靈魂?很簡單,我們就是這個圈子的,他們就是我們身邊編輯的朋友或者朋友的朋友。

把“鉅富長”拍遍了後,我們又跑到莫干山,那段時間民宿開始興起。莫干山被拍完了,又跑到大理,大理拍完了,我們又跑到了遙遠的澳大利亞塔斯馬尼亞。

我們拍的第一條片子,標題叫“一週只開8小時的店”。10年前的文藝青年不是奔着掙錢去開店的。

店主是我們身邊的一個朋友,一個非常有生活美學的女生,她開了一個店,所有的東西都是她在歐洲旅行的時候帶回來的。這條視頻非常細緻地在拍這些器物。

片子拍完以後放給投資人看,氣氛很冷場,投資人說“沒了,就這樣?”視頻拍得太安靜太慢了。大家不能肯定是否真的有人願意看。

但是播出之後,當晚就涌進了2萬粉絲,我記得是2014年9月8日,10年前的那一天是中秋節,我們是晚上8點發布,在電腦上面按的時候,我的手特別抖。放出來以後,我們就看到後臺的數據噌噌往上漲。當時沒有想到後臺涌進來的粉絲最多問的就是:“在哪兒買?”

我們在2016年順應了這個趨勢,做了電商。“一條”是最早在微信平臺突破1000萬粉絲的一個超級大號,我們有很多強烈想買到這些東西的人,有幾百個要賣這些產品的匠人,這就是一個非常大的生意。

那一年,我們還發現一個現象,讓很多70年代的人不敢想象,就是花很多錢去裝修租來的房子。有一對夫妻在北京胡同租了一個40多平方米,租期比較長,10年。他們花40萬裝修,整個結構全部改掉。我們發現這一代年輕人的觀點是房子可以不是自己的,但生活得是自己的,每天不能湊合着過。

也是那幾年,網上出現了一些“放棄百萬年薪”的故事。

2015年、2016年我們拍了不少民宿,發現有個民宿跟一般民宿的牀上用品不一樣,別的人家是純白的,他們做的是板藍根的藍,非常深的藍。“一條”有一個方法論,就是家裡面弄得有品位的人,不會湊合過生活,一般會有故事。這對夫妻的民宿叫草宿,因爲他們的婚姻不被家人祝福,他們索性就賣掉了杭州的兩套房,跑到浙江勝坑村。這是一個石頭村,大概只有20多戶人家,其中80%都是七八十歲的老人,年輕人已經完全沒有了,但是現在勝坑村已經讓更多的年輕人迴流,一個民宿帶火了一個村。

他們夫妻兩個人在村裡面的生活,很多人很喜歡,尤其是文藝青年,覺得詩和遠方太好了,不想天天被老闆罵。當時有一個趨勢,大家不再覺得一定要留在城市裡面,好象這樣纔是一個成功人士,我可以到更廣闊的地方去。但是當你越走越遠、越走越偏的時候,其實你內心是越來越孤獨、荒涼感的,我們覺得這可能也是另一種信號。

關鍵詞:學會愛自己

2018年的時候有一條視頻特別火,叫《順從的幸福》,拍的是人民廣場相親角。

拍視頻的女生是一個藝術家。她在相親角拍了一段實拍的視頻,讓大家感受到相愛這件事情本是人之本能,卻擺在商品市場上被比較、被衡量、被相親,變成了一件多麼不堪的事情。當時大家還納悶,一條不是以優質影像風格著稱的,怎麼拍得像社會新聞一樣?後來《順從的幸福》獲得了阿爾勒攝影展特別大的一個獎。

我們選取視頻的標準有一套基本的準線,就是作者在專業領域是被認可的,這姑娘後來還延續做着女性主題的行爲藝術。

那時候我們把這種相親稱爲愛無能,到了現在,大衆情緒又發生了變化。大家不再關心宏大敘事,更關心每天的一些小幸福。應該是2023年開始,不少女性一個人可以過得很好的視頻都是爆款。

人們出現了這樣一種嚮往,就是嚮往只要蹦一蹦、夠一下就可以夠得着的生活。

我們一開始是在晚上8點鐘上線,後來變成了早上8點鐘上線,爲什麼?我們就是想好了這個點:你正在上班的路上,正在擁擠的地鐵裡面,正擠得狼狽不堪,這時候收到一條微信,這時候詩和遠方過來了,你那一瞬間會覺得三五分鐘就暫時飄出去,其他東西不去想,是不需要不辭職也可以達到的生活。

我們有一個視頻非常滿足這樣的心理。兩個普通的青年,其中有一個突然想去旅行,很不巧,晚上住宿找不到了,一個朋友幫她聯繫,說有個開房車的男生,你可以暫時在那裡住一下,男生在房車頂上睡,女生在車裡面睡。晚上,倆人在油菜花田裡面吃了一頓火鍋,好了,她再也回不到原來的生活了,兩個人就生活在一起了。

這對夫妻當時引起我們關注,是他們用的結婚傢俱全部是舊物,爺爺奶奶留下來或者是路邊撿的。我把這個視頻截成了兩段,有男生講,有女生講。男生主要講舊物,女生則是上價值。女生說的那些話,你會覺得每句話都在講自己。

他們真正破圈的還不是這個,而是他們每五年會來複盤一下兩個人的婚姻。看看過去五年行不行、還要不要繼續走五年,非常理性地在一起來分析。

年輕人對婚姻太通透了,如果我們70年代人早知道的話,這個世界上會少多少“殭屍婚姻”,我相信因爲這樣的觀念,更多的人願意轉發。轉發心理是非常微妙的,轉發表明你很認同這個價值觀或者認爲這是一個很有意思的故事,說不定你希望某個人可以看到,看看TA願不願意接受我的價值觀。我們有時候在做普通人故事的時候,要抓住的就是這樣一個轉發的心理,這種大衆情緒是需要去揣摩的。

關鍵詞:佛系與抱團

時間走到2023年,有一個情緒點冒出來,就是佛系。我們發現很多年輕人跑到寺廟燒香,看似在做無意義的事情,但是可以治癒自己。就在這個時候,“一條”拍攝了一個和寺廟有關的視頻,被很多人關注,就是佛系養老。

許多第一代獨生子女的父母在考慮養老問題。編輯無意間刷到了一個寺廟的視頻,那個視頻拍得沒什麼內容,但是裡面有一個關鍵詞“養老”。他就用寺廟+養老兩個關鍵詞同時在各個平臺去搜,大海撈針,還真搜到了這樣一個事。

福建唐朝的千年古剎叫資國寺,它在1996年的時候就開始部分開放寺廟,讓老人來養老,現在已經有200多個老人。有些年紀大的人心態有點不平衡,覺得自己爲家庭貢獻了一輩子,兒女要照顧,但是兒女確實又沒有這個能力。他們內心也很孤獨,生活又沒有規律。寺廟在這些方面都能滿足他們,每天4點半起來,晚上8點鐘睡覺,生活規律,還有很多人在一起,關鍵是寺廟可以讓他們學習放下,人就變得輕鬆,不會七想八想。

現在的短視頻中有很多抱團取暖的爆款,包括閨蜜養老也很火,在臺灣有20多戶中產花了1.5億人民幣,買下了8000平方米了荒山,大家志同道合一起建一個社區。此外,抱團生活我們也做了很多選題,包括8個閨蜜在浙江包了一個民宿,時不時在一起待一段時間。抱團這件事情也讓我們感受到,大家期望通過“在一起”這個方式,更有勇氣去面對接下去的生活。

關鍵詞:熱愛美食,讓生命更生動

美食可以解決一切,可以治癒一切。“一條”在2015年創業一年之後,又做了“美食臺”。我們去了全國200多個小城市拍地方美食,我最大的感受就是中國美食太博大精深了,看完以後真的會覺得被治癒了。

在我們的片子裡會看到蠻多航拍的鏡頭,大家可能會問爲什麼美食也用航拍,因爲我們要有一個很高的制高點看到當地的地貌、風土,這個食材長在什麼地方。

有一年我記得很清楚,突然接到電話說:“我是重慶渝北派出所”。我一下子就把電話掛掉,後來又打過來,他們說“你們有兩個人在我手上”。我說騙子越來越厲害,我還真有兩個人在外面出差。後來又打過來說“不要掛了,我是誰誰誰”,正好是我們兩個美食臺的編輯的名字。那段時間是成都雙流機場在管控小飛機事件,我們因爲拍菜還鬧出了誤會。

真的感慨世界太大,中國有很多地方我們都沒有去過。2017年的時候我們就在想用什麼來迎接新的一年,我們拍了1000多條視頻,做了一個混剪。

當時剪出來以後,在大屏幕前面播放之後,很多人都哭了,當時是創業的1000多個日日夜夜,最重要的是我們感覺很幸運,幸運能夠參與報道這個世界的美好,接觸到很多有營養的人。

做了美食臺之後,我自己也成了“廚神”。還有我們經常去拍建築欄目的一個導演,他原來對榫卯結構完全不懂,拍多了以後產生了興趣,他買了建築的書看,後來能夠跟嘉賓進行對談。他們肉眼可見地成長起來。

我每次看我們的視頻,都會很感動:從哪裡找到這麼多有趣的靈魂?同時我也覺得特別自豪:這個世界你來都來了,還是應該做一點讓自己覺得驕傲的事情,以證明你曾經來過這個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