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量財政政策“蓄勢待發”?機構預期規模達2萬億,或將涉及特別國債

財聯社9月27日訊(編輯 李響)隨着“924” 央行等部門政策組合拳出臺,疊加“926”政治局會議對增量財政政策的“吹風”,外界對財政增量政策期待值拉昇。我國前8個月廣義財政支出同比下降2.9%不及年初預期,要保持年初預算力度,市場顯然期待財政增量政策出臺。

不少業內人士指出,隨着3.8萬億新增地方專項債和3000億超長期特別國債下達,與年初預期相比,預計資金缺口仍在1萬億左右,在促進國內經濟增速企穩回升的背景下,這爲發行國債,調整財政赤字預算等增量財政政策提供了空間和條件。

據瞭解,我國曆史上的增量財政工具主要包括調增預算赤字、發行特別國債、使用地方債結存限額等,此外便是督促加快年內政府債的發行和使用,以及運用政策性金融工具等廣義財政工具。

業內人士預計,調增預算赤字或是後續增量財政政策的一大抓手,或涉及特別國債發行。從過往4次年中調增赤字率來看,3次時間點均在8月,僅有最近的一次在2023年10月調升,彼時增發1萬億元國債,全部納入中央赤字,但作爲特別國債管理,在審批流程上無需全國人大批准,僅需國務院提請全國人大常委會審議批准後由財政部執行,發行相對靈活。從時間點上看,若採用增量赤字預算工具,或仍延續增發特別國債的方式展開。

對於增發債券的規模儘管尚未明確,已有不少機構人士基於不同假設給出了不同的推演看法。

海通證券首席經濟學家荀玉根此前對媒體表示,要徹底扭轉當前需求不足的問題,至少要將中央和地方的財政支出佔GDP的比重提高到疫情前的水平,需要5萬億及以上體量用於擴內需,如支持地產收儲、“兩新”項目等。對比當前地方財政缺口,需要2-3萬億增量財政支持。

平安證券分析師鍾正生在相關研報中表示,以預算增速和實際增速的差值估算,前8個月廣義財政收入減收規模達到1.6萬億元,超長期特別國債的發行規模或可達1-2萬億,考慮到去年增量財政政策落地時滯相對較長,更需打好提前量應對不確定性。

除此之外,“土儲專項債”和特殊再融資債也有望得到重啓。中國銀行首席經濟學家章俊表示,目前地方存量債務限額約有萬億左右,增量債券發行也可持續緩解地方政府償債壓力,對衝土地出讓收入和稅收下行引發的支出收縮。

市場人士分析指出,增量財政政策對於債市而言,或需考慮供給期限結構對債市供給端帶來的考驗。

“資金面衝擊或相對可控,而增發1-2萬億政府債對GDP的拉動上限約爲0.8-1.6%,但可能無法全部反映在年內形成支出,對於機構投資者而言,若新增債券以短期限貼現國債供給爲主,供給影響或不大,大行對短期國債的需求在明顯增加。但如果都爲超長國債,則集中的供給衝擊或將帶來一定壓力”,華西固收聯席首席肖金川在研報中表示。

天風固收首席孫彬彬在最新研報中也認爲,對比2023年7月政治局會議之後的債市走勢,如果後續增量財政資金小於2.5萬億元,債券市場風險相對可控,10年國債收益率波動幅度按照15BP估計,超過則需要按照20BP或者以上來評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