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海,月薪幾萬纔敢去吃稱重食堂?
每次在午餐飯點時分路過寫字樓附近的自選餐廳,人們餐盤裡稀疏的菜量總讓我生出荒謬的感受。
也許是四五條豆角、三四片白菜、一小塊排骨或者紅燒肉、一小撮毛豆燒雞,或許再加一小勺西紅柿炒雞蛋。每一樣菜的分量實在太少,以至於它們各自孤零零地癱在偌大的白色塑料餐盤上,看起來可有可無。
夾菜的矜持,在稱重餐廳裡練出來了。(圖/順順)
人們坐在明亮的餐廳裡,煞有介事地吃着以克爲單位的快餐,這讓我想起卓別林在黑白電影裡用刀叉吃一隻靴子的場景。
沒有嘗試過這類自選稱重快餐的人,大概很難理解一個打工人在午餐上的步步爲營,不僅要營養均衡,還要控制在可接受的打工餐預算裡。
這幾年,自選稱重的餐飲模式在城市寫字樓和工作園區大量鋪開,從前是麻辣燙、麻辣香鍋,如今社區食堂、快餐店也加入其中,實際上就是從前的盒飯變成了自己打菜,並以克數算錢。在上海, 50克的菜均價是3.6元到5.6元,這意味着一斤菜的價格在36到56元之間。
被刺的打工人,依然對稱重餐廳愛得深沉。(圖/順順)
一個願打,一個願挨。讓打工人從被刺客到成爲回頭客,自選稱重餐廳自有緊緊拴住打工人的合理之處。實際上,也並不是它真的有多貴,而是打工人的恩格爾係數發出警報——一份來自後浪研究所的《2023年打工人乾飯報告》指出,上海打工人工作餐支出佔收入3成。
在萬物皆可量化的時代,自選稱重餐廳培養了人們對食物重量與金錢的高度敏感,不僅從另一個角度杜絕了食物浪費,還指向了一種“七分飽”的新現實。
苦練夾菜技術的打工人
中午12點左右,上海虹橋寫字樓附近打工的人三三兩兩走出覓食。商場在地上地下連成一片,遍佈着各種餐廳小吃。一般來說,樓層越往上的餐飲價格越高。但我發現,即使是商場地下二層的餐食,也基本都在30元以上,如果不是粉面,價格則直指40元。
一天中午,我決定騎着自行車擴大搜索範圍,尋找打工餐平替。直到我在一個人流量有點少的拐角,看到一家“某某自選餐廳”,餐廳裝修有點像大食堂,幾十盤菜整齊地排列在一個大長桌上。
飯點已過,餐廳還有錯峰8.8折優惠,但是此時菜盤中只剩下稀稀拉拉的一點菜。我旁邊一個揹着書包的男人也端着餐盤夾菜,只見他在一盤泡椒牛肉裡扒拉牛肉片,夾起來,把幹辣椒和泡椒甩掉,一番挑挑揀揀,最後他的盤子裡只淺淺鋪着一些菜。直到我自己去稱重結算的時候,終於明白爲什麼其他人的飯量都如此之小。
有些剩菜裡我想吃的並不多,我差不多隻夾了平常菜量的一半,打八折下來發現還要28元,加上一碗3元的飯,一共花了31元。我開始後悔自己打的時候沒有學旁邊大哥一樣甩掉配菜,最後只好靠喝了兩大碗免費番茄雞蛋湯來安撫自己的內心。
社交平臺上,不少年輕人遭遇了類似的“快餐刺客”。(圖/小紅書截圖)
這幾年,市場上涌現了衆多自選稱重模式的餐廳,除了麻辣燙和香鍋等原本就需要自己夾菜的餐廳,像大米先生、老鄉雞、鄉村基等中式快餐都推出了這種模式。此外,類似的還有大大小小的“智選餐廳”。
一般這樣的餐廳,以50克爲計量單位,也就是一兩,一般是3.6元/50克到5.28元/50克不等,自選快餐天花板“小女當家”的價格非會員價是5.28元/50克。最初,對重量並沒有多少體感的人們也許覺得四五塊錢的單價可以接受,直到親身體驗過才清楚一斤四五十元的菜意味着什麼(作爲對比,旺季的國產車釐子價格在每斤50元左右)。
(圖/《二十不惑》)
雖然價格上有些刺人,但自選稱重餐廳的優勢也很明顯。
對於嚴格控制碳水攝入的上海都市麗人來說,放眼望去一人食的選擇看起來眼花繚亂,實際上多是麪食粉食,除了碳水還是碳水。而自選稱重餐廳告訴你,在這裡一餐可以吃上30種菜,對於想要攝入多種蔬菜肉類但同時又不想吃乾巴巴的“白人飯”的中國胃來說,這是保持營養均衡的折中選擇。
根據《中國居民膳食指南(2016)》推薦,“國人每天蔬菜攝入量應爲300~500克,水果攝入量爲200~350克”,也就是說,每天在自選餐廳花上四五十元,才勉強能達到這個蔬果攝入標準。
白人飯,打工人能堅持吃幾天?(圖/unsplash)
另外,相比連鎖餐廳裡三四十元一份的預製菜,自選餐廳“明檔現炒”讓人頗有好感。透過自選區域的櫥窗,就能看到幾個員工正往半自動炒菜機的桶裡倒進配好的菜。隨着滾筒定速定量的轉動,蔬菜們便完成華麗的變身,變成打工人餐盤裡有“鍋氣”的菜。
鄉村基也曾經在招股書中多次提到“稱菜模式”有助於提升客流量。2021年,以“稱菜模式”經營的大米先生餐廳的翻座率爲4.7次,高於同年其他所有大米先生餐廳的平均翻座率4.3次。
被刺客的打工人在自選餐廳面前,很快摸索出了一套夾菜技巧。曾經感慨食堂阿姨打菜手抖,如今自己也學會了夾菜的時候手抖,抖掉洋蔥、辣椒、姜蔥蒜等配菜,再甩掉油水,儘量不要招惹勾芡過多的食物,否則重量就上去了。此外,免費食物該薅就薅,比如免費的湯,還有免費的泡菜。
有不少網友在社交媒體上分享自己關於自助稱重餐廳避免壓秤的夾菜技巧。(圖/小紅書@不專業的美食鑑賞家)
當然,最重要的是,不要在肚子太過於飢餓的時候去自助稱重餐廳。
七分飽的新現實主義
大城市的打工人,可能早已習慣如此高昂的食物獲得成本。根據後浪研究所的《2023年打工人乾飯報告》,在上海,如若按照“一葷一素一湯”的標準,一頓中式快餐的價格在40—50元之間。
一頓打工餐四五十元是什麼概念?如果按照45元/餐的標準,以一個月22個工作日計算,打工人午餐總共需要花費990元,如果加上晚餐,則需要花費1980元。這還沒有算上平常同事間約好了去餐廳開小竈的時候。
打工餐難倒了打工人。(圖/圖蟲創意)
根據上海市人民政府公佈的數據,2023年上海城鎮常住居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爲84834元,平均每月爲7069元。
這樣算下來,每個月1980元的工作餐支出,佔據可支配收入的近三成。按照人均消費支出計算,2022年上海城鎮常住居民的人均消費支出爲52508元,平均每月約爲4375元。兩頓工作餐的支出佔居民消費支出已達將近一半,恩格爾係數拉滿。
從這個意義上來看,比起那種一份固定價格的菜,自選稱重餐廳反而給了人們“豐儉由人”的自由之感。人們可以靠調整吃米飯的數量來控制好胃口和價格之間的關係。
實際想來,如今越來越多的稱重餐廳,比如麻辣燙、香鍋、自助快餐等,以刺客的價格教育了打工人節約糧食的必要。畢竟每一根菜都標註了價格,在夾菜的時候,人們已經反覆掂量過。
夾菜時,人們的心理活動是複雜的。(圖/順順)
另外,在打工人面對碳水時如臨大敵一樣的今天,吃飯只吃七分飽既是一種健康減肥的精緻口號,也是一種現實。
在少吃碳水的原則下,人的飽腹感只能通過菜品來支撐,然而稱重菜價貴堪比車釐子,於是打工人開始有意識地馴化自己的胃,讓它逐漸適應小食量的健康飲食,直到週末洗去渾身班味,再約上好友報復性飽餐一頓。
打工人在解決打工飯這件事情上,一直有層出不窮的創意:有人吃自己帶的糊弄白人飯,有人吃麥當勞“窮鬼”套餐,有人搶剩菜盲盒,有人愛上了餐廳裡推出的兒童套餐……這一切,歸根結底是錢包的鬆緊度問題。
不少網紅餐飲,都已經開始適度調整價格,推出價格更適合打工人體質的消費降級餐。
打工飯怎麼吃、吃什麼飯也與時代發展息息相關。
2021年,日本福利膳食協會針對日本全國600名20多歲至50 多歲的上班族進行調查,結果顯示29.5% 的人在工作日不吃午餐。其中,56.5%的人爲“每週至少一次或者更少”,28.2%爲“每週2—3次”,其餘15.3% 的人表示他們每週吃午飯的時間不超過四天。
還有比中午吃三明治更悲慘的打工人嗎?(圖/《完美的日子》)
大約 60% 的受訪者回答說,不吃或者少吃午餐,“是因爲錢的原因”。當被問及吃過最慘的午餐時,有人回答道只有“明太子”和“水以及糖果”。當然,日本打工人午餐隨便吃吃、追求快速已經不是新聞,但近兩年打工人甚至不吃午餐,也與食品價格上漲不無關係。
打工這麼辛苦,午餐不吃怎麼行?七分飽是當代打工人對於生活頑強不屈的堅持。
作者 順順
編輯 陸一鳴
校對 遇見
運營 嘻嘻
排版 冼曉玲
題圖《凡人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