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馬尼拉直面南海認知亂象
胡 波近年來,關於南海問題和南海形勢,在西方一些國家和部分東南亞聲索國的語境中,已經演變成立場和情感優先、不問是非。即無論實際形勢如何和具體事實怎樣,就是無來由地針對中國,爲此還不惜編造各種荒誕不經的故事。因此,有關中國南海主張、政策和行動的謠言此起彼伏。11月6日至8日,筆者參加了在菲律賓馬尼拉舉行的首屆“馬尼拉南海對話會”。這次對話會是在菲總統馬科斯的授意下,由菲律賓多個非政府組織和美國智庫太平洋論壇聯合舉辦。菲律賓國家安全委員會、外交部和海岸警衛隊等政府機構支持的國際會議,目的當然是宣揚菲近兩年在海上針對中國的行動“成績”,建構“針對中國南海認知戰的國際統一陣線”。來自美國、澳大利亞、越南、日本、德國、法國等19個國家的約200名專家及媒體代表參加了本次對話會,除了菲相關機構代表外,還有一些國家的外交官、學者和智庫機構代表,屬於一場1.5軌性質的會議。在這種複雜背景下,這類南海議題的會議很可能是“指責中國的大合唱”,參會的中國學者代表早有預料。不過,筆者感受到激烈程度不如此前預料,主要原因可能是參會代表包括一些嚴肅的學者,在基於事實和真相的基礎上,就不太可能一味地指責中國。在對華抹黑和負面攻擊中,除了菲律賓的代表外,最顯眼的主要有以下三類:第一類是以“妙手”項目(由斯坦福大學推出)負責人鮑威爾爲代表的極端反華人士,他直接誣稱中國是“帝國主義”,這符合其一貫的做派,倒也不足爲奇,不過在會上附和他的人並不多。第二類是美國、日本、加拿大等西方國家駐菲律賓的大使,他們的發言一如既往地偏頗和保持所謂“政治正確”,將南海所有的問題都歸咎於中國,高調聲稱在南海問題上支持菲律賓對抗中國。第三類是值得注意的東南亞某國代表團。近年來,在南海問題上,菲與該國私下互相勾連增多,相互借鑑在海上挑釁中國和應對中國的“經驗教訓”,這次馬尼拉南海對話會在某種程度上就是菲律賓學習該國每年舉辦南海國際會議經驗的典型案例,議題設置極爲相似、與會專家也有很多重疊。在本次會上,該國一些外交官及學者將矛頭對準中國,罔顧事實,極力進行挑撥和煽動。過去在有關南海議題的國際會議場合,筆者“領教”過該國這類外交官與學者的觀點,並與之有過交鋒。筆者認爲,這與當前中國與該國總體關係良好的氛圍大相徑庭。在這類國際會議中,中國專家參會的主要職責就是針鋒相對地駁斥一些國家學者及官員對中國的錯誤指責,澄清相關的抹黑和謬誤。儘管多數參會代表已經是國際上關注南海議題曝光度較高的人士,但其實參會的大多數人對南海的情況並不真正熟悉,反華聲音也是立場優先,在事實、學理和思想方面並沒有什麼貢獻。陣勢雖然很唬人,不過對於真正熟悉南海事務、長期跟蹤南海問題的中國專家而言,依然可以遊刃有餘地應對。其中,雷筱璐教授在南海的法律規則小組討論中重點介紹了“南海戰略態勢感知計劃”近期發佈的《南海航行與飛越狀況報告》,以有圖有數據有真相的形式闡述了南海的航行與飛越狀況以及相關的法律問題,令現場聽衆頗爲震撼。在南海議題上,目前認知的最大困境是,由於西方話語權的強勢,國際上傳播較多的聲音是基於立場和情感而非基於事實和真相。在可預見的將來,我們必須盡一切努力改變國際輿論場抹黑攻擊造成的負面影響,中方的外交官和專家在國際上處於“捱罵”的局面可能會持續一段時間,因爲西方國家掌握着國際話語權,加之輿論通常同情國力相對較弱的國家。但筆者認爲,中國官員和學者仍要積極參與此類會議,首先能發出中國的聲音、宣示中國的主張和破解針對中國的謠言,對衝負面敘事和抹黑;其次,中國官員與專家在現場,通過發言、迴應和討論,能對反中勢力形成震懾,影響會議的討論走向;最後,此類會議也是鍛鍊隊伍的最佳場所,無論是處理、研究和關注南海事務的官員、學者還是媒體從業人士,參會能身處一線,切身感受當前南海國際認知競爭的激烈現狀和中國面臨的挑戰,並在鬥爭中學習、在溝通中進步。(作者是“南海戰略態勢感知計劃”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