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廠商“向下紮根”騰訊雲“破題”新質生產力
每經記者:黃婉銀
在這個數字化浪潮奔涌向前的時代,數字技術正以前所未有的力量重塑經濟結構,催生新型生產關係,帶動新質生產力發展。
百舸爭流,奮楫者先。在這場浪潮中,勇立潮頭的雲廠商們扮演着至關重要的角色,它們不僅是技術創新的推動者,更是產業升級的助力者。
近日,成都傳媒集團特別策劃“探‘新’長三角 借‘力’大灣區”全媒體大型主題採訪活動,《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走進騰訊雲,試圖拆解雲廠商以數字技術助力新質生產力的“騰訊雲樣本”。
自2018年騰訊全面擁抱產業互聯網以來,騰訊雲便成爲其To B業務的對外窗口。在過去的六年間,公司經歷了早期雲計算市場的拓荒階段,隨後,在意識到單純尋求市場規模的擴大並非長久之計時,騰訊雲果斷開啓了大刀闊斧的改革。
2021年,騰訊雲在雲計算廠商中率先提出健康可持續戰略,聚焦自研產品,鼓勵做“被集成者”,追求“有質量”的增長。
隨着對實體產業的理解逐步加深,以及多年來積累的技術優勢和自主研發能力,騰訊雲走出了一條獨具特色的破繭之路。從“量”的增長轉向“質”的突破,蘊含機遇,但也充滿挑戰。
今年,面對複雜多變的外部環境,騰訊雲提出了智能化、國際化、融合創新三大數字引擎能力,向上突破技術“天花板”、向下紮根產業“試驗田”,爲培育和發展新質生產力開闢出可複製的成功路徑。
勇於戰略轉向:從“集成”到“被集成”果斷“換擋”
2018年前後,在數字化浪潮的裹挾下,雲計算市場迎來蓬勃發展的黃金時期。但早期的雲服務市場,衆多參與者將目光聚焦於規模的擴張,先做規模再做利潤,成爲不少廠商搶佔市場份額的商業邏輯。
彼時,這些廠商紛紛投身於集成、總包類型的業務,即牽頭拿下訂單,再整合自研產品和第三方產品。這類業務雖然收入規模很大,但也有着明顯的短板——利潤率普遍不高。隨着市場逐漸成熟以及競爭日益激烈,這種粗放式的發展模式很快觸及瓶頸。
騰訊雲以其敏銳的市場洞察力,迅速捕捉到市場風向的轉變,果斷決定轉向:To B業務要從“集成”轉換爲“被集成”,迴歸產品本身。
對此,騰訊集團高級執行副總裁、雲與智慧產業事業羣CEO湯道生作了一個生動的比喻——“寧願要150斤的肌肉,也不要200斤的虛胖”。
在越過To B市場的拓荒階段後,騰訊雲更加清晰地認識到自身應該扮演的角色——迴歸產品公司定位。一方面,持續提升自身的產品能力,打造更多行業領先的產品,爲合作伙伴高質量增長提供更多“彈藥”;另一方面,不斷提升產品的標準化、被集成能力,方便合作伙伴更高效、更便捷地集成騰訊雲產品能力,形成聯合解決方案,共同推向市場。
10月23日,騰訊雲副總裁、智能製造與智慧能源解決方案負責人蔡毅在接受《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採訪時表示,做“被集成者”,騰訊更多承擔的是“攻堅”的作用,將平臺化產品做好。
在位於深圳南山區的騰訊濱海總部大廈,蔡毅重點介紹了騰訊雲與三一智礦合作打造的5G遠程實時操控產品及解決方案。遠在2000多公里外的鄂爾多斯市的一處中大型露天礦區,一輛智能無人礦車正通過兩地的電子屏,實時展示其視角。可要知道,當需要遠程接管無人駕駛車輛時,行業內普遍面臨着平均延遲高達300毫秒左右的挑戰。
300毫秒的時延意味着什麼?舉個例子,當礦車以30公里的時速行進,由於畫面時延,車輛與障礙物的實際距離比遠程駕駛員在屏幕上看到的少2.5米,如此一來,很容易出現“差之毫釐,謬以千里”安全事故。
對於這個行業困境,騰訊工程師結合TRTC(騰訊雲實時音視頻)和5G網絡的低延時特性,對無人駕駛礦車畫面反饋流程進行了優化,將延遲做到100毫秒,基本接近人在現場駕駛室的反應速度。這樣改進的目的十分明顯——並不是爲了讓礦車真正做到“無人”,而是用極低的時延,讓車輛在出故障的那一秒就能夠瞬間被接管。
“我們一直以來的理念和方向就是貼近場景、貼近行業,做實用的產品和技術。”蔡毅指出,騰訊雲一直都是將技術和產業相結合,希望助力企業真正實現提質增效。今年以來,團隊最大的變化就是讓更多人去到一線,跟企業客戶談需求,看如何做結合。
得益於在“被集成”上下功夫,如今,騰訊雲在裝備製造領域的市場份額佔據行業第一,門鎖行業掌靜脈算法市佔率排名第一,AI工業質檢方面,在3C行業的市場份額和收入規模均位列第一……過去兩年,騰訊雲“被集成”業務收入同比增長200%。
加快融合創新:是技術演進,也是產業擔當
近年來,隨着人工智能技術的飛速發展和軟件國產化的趨勢日益明顯,以國產數據庫、大數據、專有云、操作系統爲代表的融合創新軟件產品在垂直產業深入應用,爲中國的雲計算廠商帶來了全新的市場機遇,也對企業自主研發的技術創新和產業擔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談及騰訊雲在融合創新方面的實踐,蔡毅提到,基於多年的技術演進和行業實踐,騰訊雲推出了“5T”產品體系:數據庫TDSQL、操作系統TencentOS、專有云TCE、大數據TBDS、人工智能開發平臺TI。這些基礎軟件產品不僅與主流國產軟硬件生態系統兼容,而且在多個行業積累了豐富的融合創新實踐經驗。
以南方電網爲例,過去幾年,騰訊雲通過“私有云+公有云”的方式,積極參與“數字南網”建設,通過TKE、大數據TBDS、專有云TCE等產品,助力南網搭建國產化雲平臺,納管上千臺服務器,提供上萬臺雲主機,支撐幾百個業務應用,成爲南網國產化系統建設和業務發展的堅實基座。
在騰訊看來,技術的價值並非僅僅體現在其先進性上,更在於能否切實解決產業中的實際問題。就像一把鑰匙開一把鎖,只有找到合適的場景,技術才能真正發揮其作用,爲產業發展注入強大動力。
今年9月初,騰訊集團高級執行副總裁、雲與智慧產業事業羣CEO湯道生在接受包括《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在內的媒體記者採訪時表示,很多技術最終能夠產生價值還是離不開到底它能在什麼場景下解決什麼問題,場景跟應用還是很重要的。To B待開發的場景空間還有很多,只是需要思考用什麼架構、如何利用好企業內部的數據去解決具體問題。同時,企業擁抱AI,不能只是追求技術的酷炫,核心是要解決商業上的痛點。
騰訊之所以能夠持續進行融合創新實踐,一方面離不開其積累多年的技術優勢,以及貼近產業、服務用戶的豐富經驗;另一方面,過去20多年來,騰訊始終保持在關鍵技術領域的研發投入。
公開信息顯示,自2018年以來,騰訊已累計投入超過3000億元用於基礎研究,截至今年6月,騰訊在全球主要國家和地區專利申請公開總數超8萬件,長期的技術積累顯著提升了騰訊雲的產品力。
在這場技術與產業碰撞演繹的交響曲中,騰訊雲正以創新爲指揮棒,引領着企業的變革和發展。
堅定TO B投入:將更大的“蛋糕”給到合作伙伴
To B是長週期、大投入的賽道,如同一場馬拉松,需要耐力和韌勁。從“集成者”到“被集成者”的角色轉換,To B業務之於騰訊雲,是新的增長極,更是破局之關鍵,但這要求公司在過去習慣“跑在前面”的極速模式上踩下剎車,更關注自身收入的質量,專注做平臺型的產品,把產品與行業適配、整合的環節交給合作伙伴。
很長時間以來,騰訊雲的To B生態合作哲學,可以形象地比喻爲“將半條命交給合作伙伴”。
他們深知,如果不做大市場這塊“蛋糕”,最終的結果就是零和博弈。因此,騰訊雲果斷消減了大量的集成、交付、諮詢、定製化開發業務,將這些業務都交給合作伙伴來幹,將更大的“蛋糕”給到合作伙伴,促進生態的繁榮發展。
華宇佳業,作爲騰訊雲的重點夥伴之一,自2017年成爲代理商以來,已經從最初的轉售代理商轉型爲解決方案服務商,目前已經是騰訊雲生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與騰訊雲建立合作關係以來,華宇佳業銷售規模持續高速增長,業績實現了從千萬元至億元的質的突破。截至目前,累計服務客戶數已達10萬+,業務覆蓋互聯網、金融、工業、教育、能源等行業領域,涉及IaaS、PaaS、SaaS等產品形態,2023年營收超過2億元。
格羅斯技術(深圳)有限公司則集合了騰訊雲各類產品,爲其客戶構建“線上+線下”的出海產業園平臺。在江西共青城,騰訊與格羅斯一起打造的雲上跨境產業園,爲地方政府帶來了產業聚集、GDP和稅收增長等經濟效益。
騰訊雲不僅服務於雲原生類的企業,還積極支持合作伙伴的轉型。雲原生類的企業會慢慢進入存量市場,或是進入新行業,騰訊雲會幫他們做培訓、賦能,一起聯合做行業化的解決方案,支持他們到新市場開設新機構,騰訊雲也會招募新市場當地的合作伙伴,參與到騰訊的生態體系中。
騰訊2024年第二季度財報顯示,當季總營收1611億元,同比增長8%。其中,企業服務業務收入實現雙位數增長。截至目前,合作伙伴數量已經突破11000家,共同服務的客戶總數超過200萬家。三年來,收入過百萬元的合作伙伴數量增長了150%;兩年來,騰訊會議夥伴收入增長355%。
騰訊與各個領域的企業合作,共同推進數字化轉型,生動且有力地證明了產業鏈與創新鏈如同車之兩輪、鳥之雙翼,只有實現同頻共振、雙向循環,才能持續引領產業向着更高質量、更具活力的方向轉型升級。
記者手記:流水不爭先,“耐心創新”方能結碩果
在對騰訊雲的深入探尋中,我感受到其在產業互聯網征程中的堅定與執着。騰訊雲的發展歷程表明,企業在轉型中既要堅定信念、持續投入,也要敏銳果敢、善於探索。
無論是技術的研發落地還是在某一個賽道領域的發展,都是一場馬拉松長跑,要定力也要耐力。“流水不爭先”的戰略定力,讓騰訊在長週期的競爭中,不盲目追求短期利益,而是注重產品價值與用戶需求。比如,對於雲服務這個鏈條如此之長、技術和算力要求如此之高的產品,騰訊不急於爭一朝一夕,在其看來,這是一場剛剛纔開始的馬拉松。
耐力則是對自身核心優勢的持續精進,持續多年對研發的大量投入,融合創新的戰略方向,都讓騰訊的產品力和競爭力不斷增強。
如今不少企業都會擔心在行業技術升級浪潮中掉隊,可能被用戶拋棄、被市場淘汰。因此,企業必須積極投入研發與創新,才能確保抓住下一個機會的入場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