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廠商加速海外佈局,市場機遇幾何

隨着數字經濟發展提速,雲計算已成爲其不可或缺的“基礎設施”,宛如水電煤之於現實生活。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不久前發佈的《雲計算白皮書(2023年)》顯示,2022年,全球雲計算市場規模約爲3.5萬億元,增速達到19%;我國雲計算市場規模達4550億元,較2021年增長40.91%。相比於全球19%的增速,我國雲計算市場仍處於快速發展期,預計2025年我國雲計算整體市場規模將超萬億元。

目前,全球雲服務市場在供給端已呈現穩定格局,上雲、用雲成爲需求側的廣泛共識,但由於各行業數字化進程延緩,雲計算市場增速呈現出放緩趨勢。面對這樣的情況,中國雲廠商將如何進一步調整策略釋放創新潛能?中國城市報記者進行了採訪。

降價爭鋒頭部雲計算廠商“薄利多銷”

今年二季度,國內頭部雲計算廠商如阿里雲、騰訊雲、京東雲紛紛公告產品降價,掀起了雲計算市場新一輪價格戰。

這輪價格戰始於4月26日,阿里雲宣佈啓動史上最大規模降價,核心產品價格全線下調15%至50%,存儲產品最高降幅達50%。5月16日,騰訊雲宣佈雲網絡、數據庫等多款核心雲產品降價,部分產品線最高降幅達40%,6月1日起實施新的價格策略。5月23日,京東雲則以首次公開比價的形式發起“買貴就賠”承諾,覆蓋計算、存儲、網絡、數據庫、中間件、視頻服務等全系核心產品,成爲此輪價格戰中產品線最爲齊全的廠商,涵蓋產業客戶上雲、用雲全鏈條的服務需求。

行業觀察人士分析,雲產品廣泛降價,既反映出當前市場的競爭態勢,也是技術快速迭代和進步的產物,意味着雲服務市場已走過快速擴張期。

京東雲相關負責人表示,極致性價比正是下一代數字基礎設施所必備的重要特徵,京東龐大的業務規模爲雲產品在技術降本上提供了優勢。線上零售等場景對技術的高要求促使京東雲不斷加大技術研發力度,提高資源利用率,進而最大化降低成本。

賽迪智庫信息化與軟件產業研究所信息化發展研究室副主任王婧表示:“這輪降價策略的實質是雲服務商以利潤爲代價換取市場份額的擴大,旨在降低用雲門檻,吸引更多用戶嘗試雲計算服務,進而提升市場滲透率。”

浙江大學國際聯合商學院數字經濟與金融創新研究中心聯席主任、研究員盤和林認爲,當前,市場中普通算力與雲計算服務的競爭日趨白熱化。雲計算企業爲提升競爭力不斷擴大規模,雲計算供給相應增加,價格戰在所難免;同時,技術的迭代使部分舊服務、舊算力進入降價期。

技術創新搶佔新一輪競爭制高點

本輪雲產品連續降價的背後,反映出各大服務商對雲市場前景的戰略研判。

王婧分析,從市場供給看,以電信運營商爲主的雲服務商在公有云特別是政企市場持續發力,這種日益加劇的競爭局勢迫使雲服務商選擇降價以維持業務增速。從市場需求看,中小企業上雲意願仍然不足,使得市場擴張受阻。此時,降價策略成爲雲服務商搶佔市場份額的關鍵手段。從技術推動看,由ChatGPT引領的人工智能技術風潮,其超大規模人工智能模型和海量數據對高算力提出新要求,爲雲計算領域帶來了快速增長的算力需求。各大雲廠商藉此紛紛響應,降價策略旨在提前鎖定客戶,構築先發優勢,以獲得市場先機。

目前,儘管全球雲服務市場有所回暖,但增速放緩,主要原因在於各行業數字化進程延緩,雲服務行業存量市場中業務拓展帶動的營業收入增長有限,雲服務市場增量動力不足。業內分析人士指出,不少新用戶面對市場風險,會更爲謹慎地籌劃上雲、用雲服務計劃。

賽智產業研究院院長趙剛分析稱,當前,亞馬遜雲(AWS)、微軟Azure、谷歌雲作爲全球雲計算市場的頂級廠商,佔據了六成以上的全球市場份額。儘管受全球經濟不確定性影響,與上一財季相比,三者整體增速有所放緩,增長率下降約4個百分點,但微軟依靠其人工智能大模型雲服務取得顯著成果,特別是以生成式人工智能(AIGC)爲突破口的系列技術,爲雲市場注入新活力,其微軟雲業務增長遠超市場預期。同樣,谷歌雲也得益於在人工智能領域的發力,雲計算業務實現盈利。

由此可以看出,智能雲已逐漸嶄露爲全球雲計算服務市場的新增長極。

盤和林指出,爲深化差異化競爭優勢,雲服務商積極佈局人工智能,全力強化其技術核心,並陸續推出創新產品和服務。未來雲計算廠商拓展業務應聚焦於技術創新,以此爲基石構建技術締造壁壘,從而有效提升整體產業的附加值。

雲計算市場的潛力遠未觸及“天花板”。趙剛表示,對於雲服務商而言,低水平的價格競爭並不足以保障其在市場中的領先地位,更關鍵的是持續提高產品與服務的品質,優化雲服務的結構與模式,確保雲服務走實向深。同時,尋求拓展海外市場,捕捉海外市場數字化轉型的新機遇,搶佔新一輪雲計算競爭的制高點。

跨海競技中外雲企雙向交互

今年,隨着中國雲計算廠商加速全球佈局,全球“雲出海”之戰正進一步加劇。阿里雲計劃在未來3年投入70億元資金,繼續建設國際本地化生態,並在歐、美、亞多地增設6個海外服務中心;華爲雲大手筆佈局全球29個區域,覆蓋超過170個國家和地區;騰訊雲則強勢推出“出海生態聯盟”,以26個遍佈五大洲的運營中心爲全球客戶提供堅實的本地化服務支持。

中國雲計算廠商的出海之路可追溯至2014年,經歷了三個顯著的發展階段。初始,由阿里、騰訊、華爲三大廠商爲先鋒,爲國內泛互聯網企業開拓海外市場提供強大的後盾,提供境內資源服務。隨後,各大雲廠商逐漸實現海外市場的本地化,組建當地團隊。2021年後,在各大廠商描繪的海外藍圖中,“出海”趨勢進一步明確,重心轉向印尼、新加坡在內的東南亞六國以及中東、北非互聯網市場。

萬國數據國際業務高級副總裁于傑敏在接受中國城市報記者採訪時指出:“海外雲服務的需求已在很大程度上轉向AI驅動。”他認爲,與傳統算力需要貼近下層應用市場不同,AI算力更多是以上層資源爲導向,亟需資源豐富的地區進行大模型的訓練和推理。而東南亞憑藉其資源和成本優勢正好滿足這一需求。與此同時,中國雲廠商在歐美主要服務於入華的外企,但在資源和成本優勢明顯的東南亞,則旨在服務本地及中資客戶,與國際大廠展開正面競爭。

和國際大廠拼什麼?于傑敏認爲,中國雲廠商在海外市場與實力強勁的美系雲廠商競爭,須形成特色戰略纔能有所突破。具體來說,騰訊重點開發遊戲和社交場景,而阿里更側重於承接中國企業“出海”。

于傑敏表示:“我對中國雲廠商在海外的營收增長保持樂觀態度。但在未來3到5年,國內雲廠商應重視在海外市場獲得規模效應,同時也要密切觀察競爭態勢。”

從最新的市場數據分析來看,在東南亞市場,微軟Azure很大一部分客戶羣來自購物中心和傳統商業場景;亞馬遜雲(AWS)的客戶羣更多是互聯網公司、創業公司;而中國雲廠商則更看重“腰部”的中小客戶市場。

騰訊雲總裁邱躍鵬稱,海外市場對於騰訊雲的PaaS(平臺即服務)層產品需求最爲強烈。因此,騰訊雲專注遊戲、音視頻賽道,主推音視頻、安全及網絡加速等產品,“我們更看重公司未來成長性,爲小型企業提供好服務支持。”

阿里雲智能國際事業部副總裁宋瑛橋也表示,與國外廠商相比,國內廠商對於“腰部”客戶的敏捷服務有着顯著的性價比優勢。宋瑛橋進一步指出:“去年,阿里雲新建了6個服務中心,結合國際和本地交付能力,打造出一個7x24小時無縫響應的服務體系。這確保了不同時區的客戶,無論何時都能及時得到支持和反饋。”

中國城市報記者瞭解到,對於東南亞市場,阿里雲在IDC機架資源覆蓋等方面也展現出了不俗的競爭力,進一步鞏固了其在全球範圍內的行業地位。

值得注意的是,在中國雲技術巨頭集體“出海”的同時,海外雲計算領軍企業亦倍感中國雲計算市場的強大潛力,逐漸加碼中國市場,增加在華佈局的力度。業內人士分析認爲,這種跨國互動,將助推未來的雲計算市場不再受到國界和地域的束縛,促成中外雲廠商更深度的雙向交互與合作,形成一個競合爲主的國際市場。

《 中國城市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