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端影響力/自己人取暖 公共廣場四分五裂

祖克柏在2004年2月4日推出臉書,隨後迅速取代既有的社羣媒體,智取或併吞競爭對手,成了世界龍頭,誕生20週年時仍未退居第二,跟模仿的社羣媒體所作所爲超過了賺錢,更已成爲人們體驗網路的主要途徑及相當一部分的體驗生活方式。

社羣媒體網路已成爲祖克柏等人稱爲數位「城市廣場」之處,徹底討論當下的論戰,形塑了輿論,挑起阿拉伯之春跟美國國會暴亂事件等社會運動。但經過20年的演化,這個「城市廣場」正被挖出與重建。

在AI驅動的TikTok等競爭對手到來之後,臉書與其他老牌社羣媒體不得不自我再造。

以朋友互動跟分享各自內容之處起家的平臺,正變成供被動消費的類電視娛樂信息流,對話和爭執同時轉入了WhatsApp和紙飛機等平臺的封閉私人羣組。

儘管社羣媒體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受歡迎,但臉書開闢的那種社羣網路正逐漸消失,最明顯的變化是轉向網路短影音,TikTok的爆炸性成功引發一波模仿,但更大改變則是在內部機制。

社羣媒體起初展示按時間順序排列的用戶熟人發佈更新,隨着貼文增加而採用演算法,但TikTok決定,與其根據社交圖譜猜測人們的喜好,不如提供任何平臺覺得用戶可能喜歡的內容,讓其他巨頭紛紛如法炮製。

隨着用戶動態消息脫離各自朋友與家人網路,他們正在發佈較少關於自己的貼文,對話遷往私人羣組有段時日。在數位的「城市廣場」,娛樂入列,而政治離開。

儘管或許是因爲被控推動政治兩極化,社交網路似乎日趨熱中於引導用戶遠離新聞與時事。部分出版商發出起運動,要讓社羣媒體公司爲了分享他們的內容付錢。此舉強化了社羣媒體觀點,即新聞麻煩要多於其價值。

用戶在動態消息看到更少的新聞,人們變得不太公開分享或評論新聞;他們看新聞,但不評論、分享或參與,不同的團體則潛藏於不同平臺,TikTok跟Threads等新公共廣場更難讓政治人物的訊息傳出去。

蘋果公司2021年推出反追蹤功能改革,讓定位廣告變得更困難,因此降低了投資回報,電郵則經事實證明,是繞過演算法的有用管道,但其中最大的難題是滲透進入已讓公共廣場四分五裂的數百萬個小型羣組聊天室。這些加密空間裡發生的事情不透明,甚至對經營的平臺也是如此,同溫層效應更強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