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南“水中童話”,引人向善是永恆主題

每到傍晚時分,河內市老城區還劍湖畔的升龍水上木偶劇院門前都人頭攢動,來自世界各地的遊客懷着同樣的迫切心情聚集於此——等待即將開場的水上木偶戲表演,欣賞傳承近千年的越南國粹。

圖片說明2:木偶在水中漂浮。

圖片說明1:人們正在觀看越南水上木偶戲。

“水中童話”流傳千年伴着悠揚的竹笛聲與鼓點的和鳴,劇場內的燈光齊亮,舞臺中央一座方形水池映入觀衆眼簾,水池約有半米深,水面之上,一座金碧輝煌、檐角雕刻着雲龍的宮殿巍然矗立。色彩豔麗、繡着日月星辰的幕布輕啓,而後高舉傘蓋斧鉞的古代武士擁着一衆王侯將相登場。水池另一側,一條數米長的游龍“呼嘯而出”,同時口噴火焰,引得不少觀衆鼓掌喝彩。水上木偶戲也被當地人親暱地叫作“水中童話”,據考證,這種藝術形式流傳至今已有約千年歷史。水上木偶戲最早出現於越北地區,素有越南母親河之稱的紅河流經此地,孕育出魚米之鄉紅河三角洲。當地水網密佈,雨量充沛,豐富的水資源爲人們帶來肥沃的土壤和多樣的物產,於是,水成爲當地民衆敬畏的對象,是該地區民間藝術中不可或缺的元素。到了越南李朝時期,水上木偶戲已具備較爲完備的表演模式並深得貴族喜愛,成爲每年宮廷慶典上的重要環節。後經藝術匠人代代傳承發揚,水上木偶戲的表演手法不斷豐富,逐漸成爲越南重要的文化藝術瑰寶。越南水上木偶戲取材廣泛,經典劇目中既能看到《三國演義》《仙女羣舞》《水中龍虎鬥》等歷史故事、神話傳說,也能看到《賽龍舟》《慶豐收》等反映生產的生活日常。隨着時代發展,水上木偶戲的表演還融合了西方文化元素,推出《醜小鴨》《白雪公主》等相關劇目。而在這些經典劇目中,無論才子佳人、王侯將相如何“你方唱罷我登場”,人們的演繹始終圍繞引人向善、扶危濟困、勤勞致富的精神主題。演員在齊腰深的水中表演水上木偶戲的表演形式十分獨特,演員們都“隱身”在水池幕簾後方,通過操縱木杆上的機關來牽動細線,控制木偶,從演出開始到結束,都一直站在齊腰深的水中。演員們不少出自表演世家,技藝精湛,舞臺經驗豐富。演出的伴唱包括獨唱、合唱、朗誦等,伴奏樂器則以獨絃琴、古箏、笛子等傳統樂器爲主。令人叫絕的是,重量不輕的木偶每一次“動作”,都與演員的配音伴唱、樂器伴奏完美配合。水木偶的製作基本依靠手工,匠人通常會選兩到三年樹齡的無花果樹木爲原材料,而後對其造型、浸泡、乾燥、塗漆、描畫等,歷經多道工序,水木偶具備防蟲蛀、便於漂浮、易保存的特點。優質的水木偶可以被幾代人傳承,有的甚至“年紀”比演員還大。鄉間滄桑水亭保存完好水上木偶戲藝術化再現越南悠然靜美的鄉村圖景,在千年的傳習演進中提煉恬淡質樸的民族鄉愁。時至今日,無論是在北部山鄉還是南方港城,水上木偶戲都散發着生生不息的藝術魅力。越南水上木偶劇院、河內升龍水上木偶劇院和胡志明市水上木偶劇院被並稱爲越南水上木偶戲“國家隊三駕馬車”,常年爲該國民衆和外國遊客表演。不少民間愛好者自發組織演出,特別是在廣大農村地區,水上木偶戲是逢年過節廟會上必不可少的壓軸大戲,慰藉無數在外漂泊遊子的心。隨着時代發展,演出場所從湖塘水榭逐漸遷換到設施更爲完備的場地進行。在生產力較爲原始的舊時代,人們通常在水塘中央建造水亭表演,一塊幕布把水塘一分爲二,根據劇情需要設計湖光山色、禁苑宮樓等佈景。如今,越南很多偏遠的農村地區仍完好保存着歷經風雨滄桑的水亭。一位越南學者告訴《環球時報》記者,儘管時代飛速發展,一代代越南人離開故土去他鄉謀生,但他們不會忘記家鄉,難以忘卻家鄉的一草一木。很多人在努力保存和記錄舊日鄉土生活的元素,正如那些保護水亭的鄉民和自發傳習水木偶戲技藝的民間藝人,他們讓越南民族情感深處的那一抹鄉愁得以在水木偶戲的帷幕間延續流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