圓桌|AI成汽車產業新支點,業內稱最缺的是算力基礎設施

“人工智能時代給汽車行業帶來最大的變化,就是AI將成爲驅動汽車變革新的決定性因素。”在9月29日召開的全球智能汽車產業大會上,中國電動汽車百人會副理事長兼秘書長張永偉做出如是判斷。

多位業內人士均認爲,AI已經成爲汽車產業發展的新戰略支點。

百度智艙業務部總經理李濤表示,汽車智能化的大浪潮和大模型浪潮重疊是歷史的必然,如果要實現AI汽車終極感知形態,就需要用到強大的邏輯推理、記憶、生成等能力,而這些能力恰是大模型最擅長的領域。

“生成式AI在汽車應用場景中提供了重要機遇。”火山引擎汽車行業總經理楊立偉表示,自2010年全球軟件市場規模爲3500億美元,到2023年幾乎翻倍至6500億美元,其中雲服務市場佔比60%到70%。這一增長源於雲化軟件取代了傳統單機或PC軟件,帶來了顯著的價值提升。生成式AI也具備類似潛力,目前全球服務市場規模達到10萬億美元,但生成式AI僅佔30億美元,顯示出其巨大的增長和爆發空間。

蔚來創始人、董事長、CEO李斌也提到,人工智能將成爲智能電動汽車企業的核心基礎能力,“人工智能最好的應用場景、最好的產品、最好的應用產業就在智能電動汽車行業。反過來講,一個成功的智能電動汽車公司一定要具備AI的研發能力、運營能力,一家成功的智能電動汽車公司也一定是一家成功的AI公司。”

在張永偉看來,過去的競爭力已經很難支撐車企下一步的發展,未來中國智能網聯汽車的發展,最重要的就是要聚焦人工智能技術,但行業面臨着數據價值挖掘不足、算力基礎設施缺乏的挑戰。

從數據的角度來看,張永偉提出,中國車企亟須解決數據匯聚和數據協同的問題。

“靠單一車企的數據量都是不夠的,很難像特斯拉這樣,我們的車企最多的也不足百萬輛。AI時代,所有的競爭力都要靠數據訓練出來,必須解決規模化數據的問題,這就需要創造我們的機制,促進數據匯聚,讓大家能夠按照市場化原則爲平臺投入數據,按照市場化原則使用數據,解決數據目前規模不大的障礙問題。”張永偉表示。

智駕企業Momenta CEO曹旭東也表示,數據是智能駕駛的重要驅動之一,公司經過量綱分析發現,智駕需要的數據量非常驚人,解決長尾問題至少需要千億公里的數據,家用乘用車一年的行駛里程大概爲一萬公里。也就是說,一千萬臺車跑一年的時間,才能夠達到千億公里的里程。

從算力角度來說,張永偉提出,在人工智能時代,汽車行業不缺產能、不缺整車廠,最缺的是智算的基礎設施。

張永偉提出,要完成端到端智能駕駛的研發和訓練,起步的算力是1 EFLOPS(相當於計算機每秒執行10的18次方次浮點運算),車企必須在算力上投入巨資,而且要持續投入,圍繞着數據、算力、算法形成規模化團隊,“沒有幾千或者是上萬張卡的算力集羣,沒有一兩千甚至幾千、上萬的算力、算法、數據的團隊,對於企業來講,就很難在新的賽道上形成競爭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