遠在天邊的大國角力
當年的登月本是美蘇對抗的一環。1957年蘇聯成功發射第一顆人造衛星「史普尼克號」,狠狠打臉了美國,美國急起直追,後來居上成功登月,太空戰第一局美國遙遙領先。但一片荒蕪的月球很快讓民衆失去興趣,探月登月又非常燒錢,以致經費也逐漸困難。於是焦點轉向了生存條件和地球比較接近的火星,並進一步探測更遠的星球。
之後數十年的太空探測主要在科學層面,直到近十年來有了新的趨勢,一是軍事層面的重要性強化,二是民間的參與擴大,二者都將對大氣層之外的世界產生深遠影響。
軍事層面又分外太空權力疆域與衛星的改防。第一局太空戰,美國贏了蘇聯,第二局從中國積極前進太空開始吹起號角,2013年探測船登月,2020年將組建天宮號太空站,預定2035年送人上月球。俄羅斯等其他國家也加緊腳步,印度在本月22日發射登月太空船,預料將成爲全球第4個探測器登月國家。於是美國再度急起直追,NASA宣佈要在2024年再送太空人上月球,這次還將首度有女性登月,所以計劃是用阿波羅的孿生姊妹阿提米絲(Artemis)命名。
1967年聯合國《外太空公約》明定,探索及利用外太空應爲所有國家謀福利,不得佔領並提出主權要求,基本上是沿用地表的公海概念。但半世紀前外太空對人類來說遙不可及,當時漂亮無私的理想,若有一天面臨了外太空疆域與資源的圈佔,可能還是會迴歸地表最通行的實力法則。
太空疆域及資源之爭可能仍然有一段時間,但說到衛星的攻與防,可就是軍事及國安明顯而立即的危險了。
衛星是地球通訊的關鍵樞紐,如果遭到破壞,足可令全球運作陷入癱瘓,如果軍事情資指揮管道停擺,國家安全更是不保。但衛星高掛空中,毫無屏障防護,宛如暴露體外的中樞神經,非常重要又非常脆弱。中國在2007年發射飛彈擊毀一顆報廢的氣象衛星,已經向世人清楚展示了精準攻擊衛星的能力。印度在今年4月也打了顆衛星,兩國都留下大量的碎片垃圾,對所有衛星造成危害。
因此,有危機感的國家開始把太空納入軍事範疇,提早思考自我保護,這絕不算是杞人憂天。日前美國總統川普下令成立太空司令部及太空部隊,成爲美國的第6軍種,法國總統馬克宏則是在空軍中成立太空部門。就爭取預算來說,軍事與國安永遠比科學研究更有說服力。
另一方面,民間太空公司的出現,開始讓太空不只是國家權力的競技場。特斯拉執行長馬斯克的「Space X」和亞馬遜執行長貝佐斯的「Blue Origin」都要送人上太空,貝佐斯對未來的構想,是將有100萬人居住在太空站。以地球環境破壞、暖化及極端氣候看來,人類將來可能真要往外找出路。不過,就像《2012》裡只有少數有權有錢者才能登船,未來的天龍國可能將是非常非常高不可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