遠距工作成為職場新常態? 調查:今年42.7%勞工曾遠距
去年中經院統計,疫情期間實施遠距的企業達七成,而疫情過後仍不少企業仍保留遠距工作制度,今年情形又是如何呢?根據《比薪水》調查全臺灣勞工的遠距工作經驗發現,共42.7%勞工曾經遠距; 目前有18.3%勞工正在遠距工作;67%的勞工表示求職時偏好可遠距工作的公司。《比薪水》認爲,遠距工作並非短暫現象,將成爲職場新常態。 圖/比薪水提供
去年中經院統計,疫情期間實施遠距的企業達七成,而疫情過後仍不少企業仍保留遠距工作制度,今年情形又是如何呢?根據《比薪水》調查全臺灣勞工的遠距工作經驗發現,共42.7%勞工曾經遠距; 目前有18.3%勞工正在遠距工作;67%的勞工表示求職時偏好可遠距工作的公司。《比薪水》認爲,遠距工作並非短暫現象,將成爲職場新常態。
若以產業類別劃分,有遠距工作經驗比例由高至低爲「資訊科技」(54.5%)、「文教傳播」(51.0%)、「工商服務」(49.7%)、「民生服務」(27.9%)、「傳產製造」(25.2%)。
《比薪水》2024 遠距工作報告以全臺灣勞工爲對象,調查今年遠距工作情形,檢視遠距工作型態在臺灣的發展概況。
《比薪水》指出,資訊科技的工作型態較爲靈活,因此遠距工作經驗比例最高。例如,軟體工程師可遠端連線,與同事合作開發;網路管理員可以遠端監控網路設備,順利完成任務。
民生服務、傳產製造的遠距工作經驗比例最低,其工作性質皆需要直接與客戶、產品接觸,如美容師、服務生、作業員等職務,任務皆無法遠端完成,因此較難以遠距型態工作。
目前,臺灣共有 18.3% 的勞工仍在遠距工作,14.5% 爲「部分遠距」,3.8% 爲「完全遠距」,以部分遠距爲主。
若以產業類別分開統計,「文教傳播」的勞工有 17.6% 正在完全遠距,其後爲「資訊科技」(9.3%)、「民生服務」(6.5%)、「工商服務」(6.2%)、「傳產製造」(4.8%)。
文教傳播包括教學、編輯、媒體、行銷等行業。疫情期間,線上教學興起,線上補習、語言家教、網路學校等,都是常見的遠距教育型態。
Hahow 好學校、六角學院等線上學習平臺崛起,Amazing Talker、Tutor ABC 等線上家教更炙手可熱。企業也順着這股潮流,投資遠距教育,如緯創投資的企業培訓平臺 TibaMe、資誠與 MasterTalks 合作推出的稅務、財會等系列線上課程。
YouTuber、直播主等新興工作的從業人員數量也同樣上升。去年,傳出臺積電主管離職,全職經營知識型自媒體,收入成功突破千萬。
《比薪水》統計,67% 勞工在求職時,會優先考慮可遠距工作的公司。以五大產業作爲劃分,排名依序爲「文教傳播」(75.0%)、「資訊科技」(74.2%)、「工商服務」(71.8%)、「民生服務」(57.6%)、「傳產製造」(54.8%)。
民生服務、傳產製造業勞工偏好遠距公司的比例低於平均,爲產業本身的工作性質所限制,但是仍然過半。《比薪水》分析,民生服務、傳產製造業的勞工可能想轉職至不同產業,或期盼所屬產業在可行的狀況下「數位轉型」,開放更多遠距工作的機會。
臺灣勞工認爲,遠距工作與在辦公室工作相比,最大的差異在於「自我管理」(31.5%),其次是「溝通方式」(26.1%)、「工作氛圍」(17.3%)、「社交互動」(15.8%) 與「硬體設備」(9.2%)。
不同行業的感受也有所不同。例如,資訊科技業對於「硬體設備」(11.5%)的差異感受最深,文教傳播相較於其他產業,較不認爲「自我管理」(23.5%)是差異所在。
疫情期間,企業爲防疫實施遠距,而到了疫情過後,仍有67%勞工在求職時,會優先考慮可遠距工作的公司。
《比薪水》認爲,遠距工作並非短暫現象,將成爲職場新常態。民生服務、傳產製造若要留住人才,可加速數位轉型,導入更多遠距工作的可能,如工業物聯網(IoT)技術,建立生產線、設備即時數據監控系統,掌握生產狀況、預防設備故障。
企業應建立完善的遠距工作制度,協助勞工適應工作新型態,並且提升效率;勞工也應培養自律、時間管理等能力,以維持工作績效。政府應參考國外法令,訂定遠距工作(電傳勞動)相關法規,提供產業轉型輔導,協助勞資雙方適應遠距工作的新常態。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