宇宙中的“流浪行星”要比普通行星多50%?

絕大多數人的宇宙結構認知中,行星都是圍繞恆星進行運動,而且都會按照自己的軌道進行週期性運動。

但是隨着天文觀測能力的提升,科學家發現了很多沒有恆星的“流浪行星”,這種行星從地球的角度來看,屬於在宇宙中自由航行的行星,沒有恆星對其進行牽制,這些行星一般都是在恆星誕生時,逃離恆星引力,或者受到撞擊脫離了恆星引力,是一個孤獨而黑暗的世界。

目前科學家觀測系外行星,主要依靠行星反射恆星的光,以及行星對恆星光芒的遮擋、引力彎折現象。

然而流浪行星附近沒有恆星,也就意味着這些行星的溫度一般較低,並且不會反射恆星的光,在宇宙中,這些流浪行星就像黑洞一樣難以觀測,只有少量溫度較高的流浪行星,可以通過紅外線觀測發現。

目前人類發現的流浪行星,絕大多數都是氣態行星,由於氣態行星內部溫度較高,因此可以捕捉到微弱的光芒。

觀測到的流浪行星,很多都類似太陽系中的木星,具有較大的體積,這些流浪行星也很有可能是一顆棕矮星——比行星大,但不足以成爲恆星的“準恆星”。由於這些流浪天體可以在宇宙中自由航行,如果一顆流浪的棕矮星撞擊到另一顆棕矮星,很有可能變成一顆恆星,從而在宇宙的某一處,快速形成全新的恆星系。

根據科學家的推測,宇宙中絕大多數的流浪行星,都誕生於5000萬-1.2億年前,科學家可以通過這些流浪行星,找到宇宙的很多歷史信息。

相比普通的系外行星,流浪行星雖然沒有恆星照亮,尋找難度較大,但是找到這些流浪行星後,科學家就可以避開恆星的眩光,直接對這些行星進行觀測。

普通系外行星只有在行星處於地球和恆星中間時,才能進行觀測,但是恆星會產生嚴重的眩光,從而導致地球只能觀測到簡單的光譜圖,判斷行星的大氣層厚度以及大氣組成,基本不可能直接觀測行星。

流浪行星則完美解決了恆星的眩光問題,因此根本沒有恆星在附近產生干擾。

雖然目前科學家觀測到的流浪行星,都是以巨大的氣態行星爲核心,但是科學家認爲在銀河系中,類似地球這樣的岩石行星,纔是流浪行星的主體,並且流浪行星的數量要比普通行星多出50%。

這些流浪行星可能是在恆星系誕生時被排除在外,或許是恆星死亡,行星上的生命主動帶着行星離開恆星系,找到類似地球的流浪行星,可以幫助科學家更好地瞭解行星的古往今來,從而幫助地球生命在宇宙中長時間繁衍生息。

流浪行星在宇宙中的數量更多,種類也更加豐富,僅僅在銀河系中,就存在數十億顆流浪行星。

而隨着太陽壽命的不斷終結,在太陽死亡之時,如果人類沒有找到其他的宜居星球,或許就要帶着地球遠離太陽,甚至離開太陽系,成爲一顆流浪行星。

那時候的地球生命,失去了恆星的能源,只能依靠地核的熱量繼續生存,從外表看來像是一顆“死星”,但星球內部卻是生機勃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