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山學者計畫覈定數創新高 教團評:只引進個人「如放高空煙火」
教育部公告最新一期2024年玉山學者、青年學者覈定件數,今年總計55件創下計劃開辦以來新高。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教育部公告最新一期2024年玉山學者、青年學者覈定件數,今年總計55件創下計劃開辦以來新高。但教育團體指出,教育部多認爲只要把學者一人放入羣體中,臺灣的學術就會因此提升,但學者一人的成功,背後有賴於完整的學術環境和組織文化,只引進單獨個人如同放高空煙火。
高教工會理事長周平表示,以學科社羣、學術發展觀之,玉山學者或青年學者多是錦上添花、獎勵個人,但卻忽略個人成就背後是有一整個學術環境、網絡、團隊的支持,只引進個人很難提升臺灣整體學術水準,如同放高空煙火,但可惜「煙花易冷」。
周平指出,玉山學者計劃的邏輯是認爲把人引介到臺灣,國內的學術環就會提升,亦或者希望海外歸國學者來帶動臺灣的學術研究,但臺灣學術界問題在於優秀的年輕學者很多處於非典型僱用、惡劣的勞動條件之下;再者,國內習慣套用西方學術制度,鼓勵學者論文登上國際期刊,以此獲取、發放獎勵,但實則引用數卻不高,可見體制並未鼓勵學者真正追求原創性,纔是當務之急。
也有不具名的頂大學者反應,教授薪資多寡非絕對因素,而是國內長年以來基礎科研經費未顯著提升,比不上已開發國家,「要頂級的人來,也要有配得上的環境。」缺乏研究舞臺又要頂尖學者放下現有的研究成果,正值研究高峰期的學者多會再三考慮,或最後多變成臺灣學校犒賞長年以來的合作對象。
陽明交大研發長蔡金吾則談到,「沒有這麼糟。」很多外籍玉山學者多會認識不少該領域中生代教授,多會幫忙臺灣學校與外國機構牽線,預期真正有效益,學校纔會提出申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