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葉編織工藝師巧手 點農廢變黃金
巧婦織布工藝工作室負責人陳怡君(中間黑色衣服和戴眼鏡)盼透過培訓課程,讓更多人瞭解玉米葉的再利用性。(張毓翎攝)
玉米葉是臺南學甲、鹽水常見的農業廢棄物。(張毓翎攝)
不過早期有農戶會以它作爲編織媒材。(張毓翎攝)
玉米葉是臺南學甲、鹽水常見的農業廢棄物,大多作爲田間堆肥使用,而擅長草編工藝的巧婦織布工藝工作室負責人陳怡君,從當地耆老口中,發掘到以玉米葉作爲編織媒材的運用,但其製作過程耗時又耗工,若想發展成產業,仍有一定挑戰,因此,今年以推廣爲出發點,先從培訓工藝師開始,讓玉米葉的再利用性被廣爲認識。
陳怡君表示,玉米葉常是農民採收玉米後,被丟在田裡的廢棄物,當時撿起來看能不能用,經不斷嘗試後,確實可以做編織媒材,不單隻做堆肥而已。「資源有限」,她希望推廣玉米葉重複再利用的價值,於是開始到處蒐集玉米葉,並編織成杯墊、隔熱墊及蒲團等用品,以融入大衆日常生活。
陳怡君提到,但開發過程中,卻發現耗費的人力和時間成本太高,如玉米葉整理時很耗時,且還需一個大空間存放;此外,玉米葉長短不一,得靠有經驗的人工編織,光一個直徑40公分的蒲團,可能要花2天完成,所以纔想以培訓工藝師的理念推廣,即便無法商品化,至少可以成爲一個工藝的價值存在。
陳怡君此次透過國立臺灣工藝研究發展中心的計劃補助,開辦玉米葉編織工藝師培訓計劃,共有26位從臺南、高雄等地的民衆報名,有的學員是爲培養一個手工藝興趣,也有幼教老師參加是爲運用在本身的教學工作上。
陳怡君說,草編工藝常見的材料爲稻草、藺草和黃麻,玉米葉較鮮爲人知,自己也是不經意從訪談過程得知,希望藉由這個培訓課程,推廣玉米葉的再利用性,也讓大家增加對編織的喜愛和成就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