逾4成網友關注迷因哏圖 文大廣告系獨到解析

迷因哏圖是當下網路社羣新現象,文化大學廣告系對此將畢業展取名爲「解迷因」(MEMEsight),同時更展開線上調查,吸引150名師生與網友參與。(鈕則勳提供/李侑珊臺北傳真)

迷因哏圖是當下網路社羣新現象,文化大學廣告系對此將畢業展取名爲「解迷因」(MEMEsight),同時更展開線上調查,吸引300名師生與網友參與,並在自己臉書頭像上更換特效框,結果發現「看迷因」佔46%的高比例,推測選擇此類民衆看待迷因,仍定義爲娛樂面向,不需太過認真。

依照文化大學廣告系的調查顯示,28%參與活動的師生都是屬於「解迷因」,此類族羣具探析能力,習慣透過網路社羣蒐集時事;反之位居「傳迷因」16%者,則是網路訊息與自身想法相符合,容易產生共鳴,進而分享傳播。「創迷因」只拿到了10%,推測爲抒發像是疫情等時事看法,回饋讓創作者對自身的想法,也更加肯定。

擔任第33屆文化大學廣告系畢業展活動設計者的曾玟瑜表示,本次的活動以疫情爆紅的迷因圖爲媒介,分別歸納出4種不同類型的迷因人,分別是:「傳迷因之人」爲大部分民衆的類型,以社羣平臺作爲分享的主要媒介;「看迷因之人」,純屬擁有看過即可的心態;「創迷因之人」爲最稀少的類型,會在看完迷因後自行創作,想法較爲豐富且具有創造力;「解迷因之人」則爲本次畢業展之主軸,期望在發展廣泛、不受拘束的網路資訊中,學會保持探究真理的心態,並在此過程中透過迷因解開你我之間的愁悶。

文化大學廣告系系主任鈕則勳提到,「解迷因」作爲明年畢業展主軸有3個意義。首先,迷因是現今網路上最夯的現象,身爲未來的廣告人,必須對於當下時潮脈絡進行關心及研究。其次,很多人看迷因及傳迷因,但是大都是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所以廣告系同學就想從「解」的概念出發,想解構迷因的構成原因,解讀相關廣爲流傳的現象,同時解釋網友對迷因的看法。最後,希望藉由釐清相關細節脈絡,網友日後看到這些迷因哏圖,也能夠會有更多元的思考。

鈕則勳指出,文化大學廣告系第33屆畢業展預計將在2022年3月初至4月底舉辦,配合展覽先推出的網路活動,展開兩個小時就突破300名網友參與,呈現本次主軸「解迷因」的重要性。而努力走在行銷廣告研究第一線的文化大學廣告系,也期望透過未來一系列線上線下活動,帶起大衆針對迷因能有更多面向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