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優質文化潤基層】“龍鄉獨有”——大平調
6個國家級戲劇類非遺項目之五
——“龍鄉獨有”大平調
濮陽是“中國戲曲之鄉”,也是中原地區著名的“戲窩子”,僅稀有劇種便有21個,其中國家級戲劇類非遺項目6個、省級戲劇類非遺項目14個、市級戲劇類非遺項目27個。就劇種、劇團及從業人數而言,濮陽至今仍居全國地級市之首,是河南原生態地方稀有劇種核心區。
保護濮陽的稀有劇種等於保護一部“中國戲劇史”。爲更好地傳播弘揚濮陽戲曲文化,“濮陽發佈”特地開設《優質文化潤基層》專欄,爲廣大戲迷朋友們逐一盤點“戲窩子”濮陽那些令人驚豔的稀有劇種,讓這些美輪美奐的“濮陽獨唱”輪番亮相!
第五期,我們將介紹濮陽土生土長的傳統戲曲劇種——大平調,瞭解一下這龍鄉“獨一份兒”的戲曲,是如何從“板凳頭”成長爲陣容龐大、行當齊全、樂調優美的大型戲曲劇種的。
說起大平調,濮陽的戲迷朋友們基本沒有不知道的,因爲大平調可是開州(濮陽)土生土長的一個傳統戲曲稀有劇種,世稱開州大平調,也是百姓們常叫的“大梆戲”“打油梆”,始於明朝初期,源於開州民間,其分佈以濮陽爲中心,主要流行於河南全省以及豫、魯、冀、晉、皖等地區,深受廣大羣衆的喜愛。
大平調具有唱腔渾厚高亢、婉轉優美,表演粗獷細膩、豪放高雅相結合等特點,唱腔屬梆子腔系統,主要有頭板、二板、三板、流水板四大板類,梆子灼目貫耳,故稱“大平調”。曲牌有《大開始》《小開始》《四字開門》《五字開》《六字開》《五馬》《二凡》《朝陽歌》《一枝花》等。樂器有大鐃、大釵、尖子號、大弦、二絃、三絃、梆子、笙、嗩吶等,人們常說的“四大扇,兩杆號,一聽就是大平調”指的就是大平調中的四扇大鐃大鈸和兩根尖子號。
說起大平調最大的特點,可能就是一個字——“俗”,這裡的“俗”是相對“雅”而言,意謂通俗化、大衆化,在音樂板式結構上與山東梆子和豫劇有着許多相同之處,藝術風格則比豫劇更加粗獷,與溫文爾雅、細打慢唱的崑曲、京劇相比,大平調作爲地方戲曲長期流行於鄉野村間,不斷從農村生活中汲取養料,將豫東北一帶的風俗、文化、審美融入其中,糅合雜技、武術等藝術精華,形成了粗獷豪放的風格,誇張中不失真實,豪放中更求完美,無不體現了豫北人的率真豪爽性格。
大平調在其形成初期,便多爲羣衆謀生而自發組織的小戲班,作“板凳頭”演出。明末清初,開州(濮陽)街頭一些叫唱行乞的土梆藝人,借鑑民間武術班所用大鐃、大鑔作硬樂,加進土樂器大弦、二絃、三絃,逐漸形成了一種別於河南謳的新曲調一一大平調。
清康熙年間,下堤(金堤以南)藝人集資捐糧,仿官服做麻布箱衣正式登臺演出,因腔調較河南謳緩平,故名“開州平調”。雍正年間,陳家屯陳姓藝人組建大平調專業班,正式對外演出。隨着當地廟會的興盛,濮陽大平調進一步發展。由於語言和藝術風格的差異,形成了“東路平”“西路平”和“河東平”三個支派。
清中後葉,濮陽大平調已成爲藝人謀生的重要手段。範家班、洪家班、萬家班成鼎足之勢,民間有“南樂萬、清豐洪、濮陽有個開州平”之說。此外,範縣趙菜園班及民間業餘小班多達上百個。隨着演出團體的增加,競爭也越來越激烈,“吊辮子”“盤叉”“沿鍘刀”“打五把彩” “大上吊”等絕活紛紛出現,由此形成濮陽大平調不同於其他地方大平調的特點。
民國時期,“範家班”改名“大公團”。抗戰初期,原昆吾縣抗日人民政府對其進行了改造,使之成爲一支抗日宣傳隊,改名“昆吾縣民主政府衆藝劇社”。新中國成立後,政府十分重視地方戲曲事業傳承與發展,1960年河南省委、省政府研究決定,將清豐、內黃、南樂、滑縣、延津、濮陽六縣平調劇團,彙集濮陽,成立了河南省唯一一家全民所有制的濮陽大平調劇團,名角薈萃,前所未有。
濮陽大平調在形成和發展過程中,也涌現出了一大批著名演員,如“紅臉”三秋林、“黑臉”鐵蛋、“三醜”欒保平、“二紅臉”四大旗等角色,遐邇聞名,傳爲佳話。其中著名紅生演員翟德貴主演的《收姜維》,在1956年獲河南省地方戲曲會演個人表演一等獎。同年文化部將《收姜維》灌製成唱片發行全國,1958年赴京參加全國羣英會,受到毛主席、周總理的親切接見。80年代《包公碑》赴京演出,拍電影出版連環畫冊,引起轟動。2004年11月,濮陽大平調參加河南省首屆民間優秀戲曲會演,榮獲四項金獎。
濮陽大平調傳承了數百年,在龍都戲曲人的一代代的努力下,終於從“板凳頭”成長爲了演出陣容龐大、行當齊全、音樂聲調優美的古老劇種。2006年5月20日,經國務院批准,大平調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下一期,
我們將介紹濮陽6個國家級非遺項目的
最後一個——
兼有蘇、魯、豫、皖四地
戲曲精華的“四平調”,
聽聽這四省聯唱的古老說唱藝術
有着怎樣的調調?
記者 劉陽
協辦單位:市文化遺產保護中心
市非遺保護協會
來源:濮陽發佈公衆號
編輯:武晶晶
初審:宋鼕鼕
終審:鄭迎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