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續住宅 讓建築自然呼吸

(圖/臺北市都發局)

融入美學設計的社會住宅,結合智慧、綠能、循環經濟發展,不僅成爲臺北城中會呼吸的有機體,也爲永續生活創立新典範。

如何讓都市發展朝向永續邁進,是全球都關注的議題。其中循環經濟、綠建築、節能減碳等永續面向,都能在日常生活的「居住」中得到落實。多年來臺北市持續推動興辦社會住宅,並在建築設計上兼顧永續、智慧、節能等特點,也與城市美學結合,拓展社宅在永續發展的新可能。

迴應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

因應全球2050年達到淨零排放目標,以應對氣候變遷、打造韌性城市,各國持續關注全球溫室氣體排放量,而早在2015年聯合國便提出「2030永續發展議程」,當中揭示17項「永續發展目標」(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als, SDGs),作爲未來15年永續發展的指導原則。在SDGs多項目標當中,目標11即爲實現「永續城鄉」,「促使城市與人類居住具包容、安全、韌性及永續性」。

臺北市都市發展局專門委員魏國忠表示,臺北市透過多元方式興辦社宅,爲的是確保所有人都能取得適當、安全的住宅與基本服務,保障弱勢居住權益,藉此實踐永續城鄉。

廣慈博愛園區社宅裡的全齡共融式遊戲場,是住戶交流情感的好去處。(圖/臺北市都發局)

廣慈博愛園區社宅導入智慧應用的中央監控系統,具有節能、維安、修繕等多重功能。(攝影/林煒凱)

爲社宅量身打造循環經濟

魏國忠指出,爲鼓勵綠建築與智慧建築的興建及改善,臺北市政府訂定《臺北市建築管理工程處補助社區既有建築物之綠建築或智慧建築改善作業須知》,更在社宅規畫之初,就把綠建築、智慧建築、安全性及無障礙空間等設計納入考量,正在興建中的南港機廠社會住宅就是一例。

南港機廠社會住宅除了是臺北市量體最大的社宅,同時也是全球第一個取得「BS 8001:2017」循環經濟國際認證的社宅,藉由結合「可回收建材與循環建材」、「資源循環再利用」、「廢棄物資源化」、「彈性模組」等策略,讓社宅的資源得以循環再生及永續利用,實踐循環經濟的減量(Reduce)、重複使用(Reuse)、回收(Recycle)、再思考(Rethink)及維修(Repair)等「5R」理念。

魏國忠進一步說明南港機廠社會住宅的厲害之處。在建材和工法上,南港機廠社會住宅爲追求資源運用最大化,在混凝土部分加入可回收再利用的飛灰、爐石粉來取代部分水泥建材,並使用工廠裁好尺寸的定尺鋼筋,藉此免去在工地現場裁切鋼筋後所產生的廢材。此外,南港機廠社會住宅也透過太陽能板、滯洪池與電力回生電梯等設計,讓建築本身能夠自行發電與節約水資源,如此一來,社宅每年便可省下10萬度用電量,使其成爲綠能社宅的新指標。

興隆D2區社宅社宅坐落中庭的空中花園爲環境植入綠意。(圖/臺北市都發局)

智慧社宅成爲新家常風景

提到永續發展中重要的節能減碳,魏國忠表示,導入智慧系統的廣慈博愛園區社宅,可說是極具代表性的建築之一。園區透過智慧科技應用,對建築物內部各種電力、空調、給水設備、區域保全建置中央監控系統,大幅提升居民生活品質與照護。他舉例,中控系統不僅可以根據用電尖峰或耗電時段,即時調控內部能源應用;也可藉由觀察用水異常,即時發現漏水區域加以維護、通報修繕;甚至當人員靠近頂樓危險區域,也能借由即時通報來保障住戶安全。

同時,透過自然通風、自然採光的建築設計,也能打造「自己呼吸」的社宅。魏國忠以廣慈博愛園區社宅爲例,當初請建築師先透過軟體模擬社宅基地的光照角度、光線明暗、熱能分佈等因素,藉由跳層挑空及走廊兩端開窗設計,引進充足光線及增加通風效果;建物中庭間則配置許多綠色植栽,並鼓勵住戶一同打造屋頂農園,透過綠化營造舒適宜居的環境。

魏國忠也認爲,社宅同時是提升城市美學的媒介。他提到過往國宅建物經常設計方正,除了看起來單調,建物外觀又常被加裝鐵窗及外掛的冷氣壓縮機,破壞視覺美感。目前臺北市社宅在設計上則致力將周遭的自然地景和人文風貌納入考量,讓每棟社宅都能注入在地紋理的美感。例如廣慈博愛園區社宅B基地信義衛福大樓5至8樓分別設計不同高度,以呼應社宅後方高低起伏的四獸山山勢;並且在廣場建置結合綠色植栽花園的共融遊戲場,住戶既能活動筋骨也能交流情感,創造新的臺北家常風景。

在臺北市政府的努力下,社宅不僅是永續發展的實踐,更是提升城市美學的關鍵力量,使其成爲永續住宅的新典範。

本文作者:ShibaTian

(本文摘自《臺北畫刊8月號667期》)

《臺北畫刊8月號66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