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農·人”情懷呵護學生成長
從教近30年,從初入職時的班主任到成爲學校的負責人,我一直在思考:學校的使命是什麼?教師該如何去做?如果學校教育不是車間加工式的行爲模式,它應該是一種什麼樣的形態?我一路求索着。
葉聖陶先生說:“教育是農業,不是工業。”這說明,教育應該像農業一樣,關注每個學生的個性和成長過程,尊重學生的發展規律。如同探尋桃花源,我漸漸有了豁然開朗的感覺,對,我想要找尋的,就是這種教育的農業特性。按照作物的成長週期,遵循時節規律,該間苗的時候間苗,該追肥的時候追肥,如同一個盡職的老農,要叫得出每一棵小苗的名字,知道每一株小苗的生長特性和規律,順禾性、應農時,才能“谷不可勝食”。
熟知、順應、滿足、成全,教育也需要順應學生的成長規律,尊重學生個性,不放任不管,也不過度干預,更不拔苗助長,才能讓學生積極主動、生動活潑地發展。只有關注學生的生長,順應他們的知識學習規律、身心成長規律、品行養成規律,合理安排教育活動,科學設置學校課程,有智慧地做好教師隊伍建設,才能聽到生命成長的拔節聲,做好教育的春耕、夏耘、秋收、冬藏。
爲此我們提出以“農·人”情懷辦教育,這既體現學校的建學歷史,更重要的是用勤勞質樸、吃苦耐勞、植根大地、哺育生命的精神辦教育,把對人、對生命最深層的關懷思想彌散在校園的每一個角落,流溢在每一個人的心底。每一名教師、每一個孩子都要在這裡得到足夠的關懷和尊重。
具體而言,我們實施人本化、人性化、規範化的剛性制度與人文關懷並重的學校管理制度,幹部下沉年級、教師輪值、全員導師制,人人蔘與學校生活。學校提倡一個都不能少,讓每個學生都有機會站在舞臺中央,讓每一株青苗在校園中積極陽光地長成他應有的美好樣子。
在學校裡,我們提倡“先做父母再做教師”的師德文化,打造了以“生”爲本的課程體系,嘗試互動生成的課堂教學。我們鼓勵教師成爲學生的引導者和支持者,而不是簡單的知識傳遞者。教師需要了解每個學生的特點,根據學生的個性和需求來調整教學方法,幫助學生髮現自己的潛能,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和創造力。
一切都在遵循辦學規律中變得簡約、公正、溫情和開明。學生無論來自何種成長環境,擁有何種智力水平和學業基礎,在寬鬆、溫暖、和諧、多樣、開放、豐富的學校土壤裡,我們竭力爲每一名學生的成長進步提供最大的可能。
(作者系中國農業大學附屬中學校長)
《中國教育報》2025年01月15日 第05版
作者:王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