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鏡頭看臺灣》船自天上來 阿正師龍舟絕藝

劉清正一生埋首於造舟技藝,如今爲北臺灣最後手工木造龍舟匠師,81歲高齡的他,僅運用簡單的木工機具,目前仍可在不到一個月就獨自建成一艘龍舟。(黃子明攝)

鹿港以北龍舟幾乎都是出自劉清正之手,每年端午節前都要受委託修復受損或掉漆的舊龍舟,他正在臺北大直橋下堤防水門旁龍舟放置場彩繪船身。(黃子明攝)

劉清正妻子楊月裡(右)偶爾會來幫忙刷底層油漆,順便叨唸幾句,要他別太累了。(黃子明攝)

劉清正數十年都以手工打造龍舟,所使用的作業工具都屬簡易的木工或小型吊掛機具。(黃子明攝)

劉清正打造龍舟的船身弧度只用很簡單工具輔助,木板完全不用火烤或浸水,卻能將厚木板拉出優美弧線,算是他的獨門訣竅。(黃子明攝)

一羣國小學童到劉清正工作室課外教學,阿正師慎重其事爲小朋友講解。(黃子明攝)

在夕陽餘暉中工作的阿正師休息片刻,看着往來堤外便道散步的民衆。(黃子明攝)

在端午節龍舟賽開始前,阿正師(右一)在華燈初上時刻,仍然帶領檯北市體育局工作人員在大佳碼頭鋪設臨時碼頭。(黃子明攝)

端午節龍舟賽水道劃設事關比賽公平性,阿正師(右)親自率領三腳渡龍舟文化發展協會人員在大佳碼頭附近水域架設水線。(黃子明攝)

臺北國際龍舟賽競賽隊伍在比賽中奮力前進;鹿港以北包括臺北與宜蘭等地端午節龍舟賽的龍舟,都是劉清正手工打造。(黃子明攝)

劉清正正在鎖定龍舟尾巴的螺絲;他打造龍舟,每一個細節都非常講究,因爲事關選手安全。(黃子明攝)

一名臺北市輕艇隊隊員扛着碳纖維輕艇走過大佳碼頭,兩旁全是劉清正傳統木造龍舟。(黃子明攝)

劉清正在端午節前趕工時,可以同時打造兩艘龍舟。(黃子明攝)

爲了確保準備交貨的新造龍舟運送安全,劉清正(左二)親自爬上爬下貨車系綁龍舟。(黃子明攝)

新造龍舟交貨前,劉清正還要確認包括船槳對數在內的所有細節。(黃子明攝)

劉清正正爲新龍舟的龍頭彩繪油漆,他的龍舟色彩豔麗,與臺灣道廟建築風格非常一致。(黃子明攝)

劉清正在端午節前經常連夜趕工打造龍舟。(黃子明攝)

劉清正在端午節前經常連夜趕工打造龍舟。(黃子明攝)

基隆河三腳渡碼頭常年停泊多艘劉清正打造的龍舟,成爲當地一大特色;這些龍舟平日都提供給許多龍舟隊或市民練習遊憩之用。(黃子明攝)

基隆河三腳渡碼頭常年停泊多艘劉清正打造的龍舟,成爲當地一大特色;這些龍舟平日都提供給許多龍舟隊或市民練習遊憩之用。(黃子明攝)

劉清正打造的新龍舟用聯結車送往鹿港交給客戶,陸上行舟正好碰到運送新車的連結結車。(黃子明攝)

劉清正在工作室休息片刻,享用妻子送來的點心。(黃子明攝)

劉清正使用木工刨刀修飾龍舟船體,一旁擺放着尚未上漆的龍頭。(黃子明攝)

九對槳龍舟船體很長,搬運工作非常困難。(黃子明攝)

劉清正頗有赤子之心,每天休息時都會餵食小魚給一隻經常在三腳渡活動的小白鷺。(黃子明攝)

劉清正的工作室非常狹窄,但他總能靈活運用有限空間。(黃子明攝)

三腳渡碼頭旁的公園是劉清正從小生活成長的地方。(黃子明攝)

劉清正正在鎖定龍頭的螺絲;他打造龍舟龍頭是標手奪標俯臥之處,因爲事關選手安全,他特別加強固定設施。(黃子明攝)

北臺灣最後手工木造龍舟匠師劉清正。(黃子明攝)

劉清正一生埋首於造舟技藝,如今爲北臺灣最後手工木造龍舟匠師,81歲高齡的他,僅運用簡單的木工機具,目前仍可在不到一個月就獨自建成一艘龍舟。(黃子明攝)

鹿港以北龍舟幾乎都是出自劉清正之手,每年端午節前都要受委託修復受損或掉漆的舊龍舟,他正在臺北大直橋下堤防水門旁龍舟放置場彩繪船身。(黃子明攝)

劉清正妻子楊月裡(右)偶爾會來幫忙刷底層油漆,順便叨唸幾句,要他別太累了。(黃子明攝)

劉清正數十年都以手工打造龍舟,所使用的作業工具都屬簡易的木工或小型吊掛機具。(黃子明攝)

劉清正打造龍舟的船身弧度只用很簡單工具輔助,木板完全不用火烤或浸水,卻能將厚木板拉出優美弧線,算是他的獨門訣竅。(黃子明攝)

一羣國小學童到劉清正工作室課外教學,阿正師慎重其事爲小朋友講解。(黃子明攝)

在夕陽餘暉中工作的阿正師休息片刻,看着往來堤外便道散步的民衆。(黃子明攝)

在端午節龍舟賽開始前,阿正師(右一)在華燈初上時刻,仍然帶領檯北市體育局工作人員在大佳碼頭鋪設臨時碼頭。(黃子明攝)

端午節龍舟賽水道劃設事關比賽公平性,阿正師(右)親自率領三腳渡龍舟文化發展協會人員在大佳碼頭附近水域架設水線。(黃子明攝)

臺北國際龍舟賽競賽隊伍在比賽中奮力前進;鹿港以北包括臺北與宜蘭等地端午節龍舟賽的龍舟,都是劉清正手工打造。(黃子明攝)

劉清正正在鎖定龍舟尾巴的螺絲;他打造龍舟,每一個細節都非常講究,因爲事關選手安全。(黃子明攝)

一名臺北市輕艇隊隊員扛着碳纖維輕艇走過大佳碼頭,兩旁全是劉清正傳統木造龍舟。(黃子明攝)

劉清正在端午節前趕工時,可以同時打造兩艘龍舟。(黃子明攝)

爲了確保準備交貨的新造龍舟運送安全,劉清正(左二)親自爬上爬下貨車系綁龍舟。(黃子明攝)

新造龍舟交貨前,劉清正還要確認包括船槳對數在內的所有細節。(黃子明攝)

劉清正正爲新龍舟的龍頭彩繪油漆,他的龍舟色彩豔麗,與臺灣道廟建築風格非常一致。(黃子明攝)

劉清正在端午節前經常連夜趕工打造龍舟。(黃子明攝)

劉清正在端午節前經常連夜趕工打造龍舟。(黃子明攝)

基隆河三腳渡碼頭常年停泊多艘劉清正打造的龍舟,成爲當地一大特色;這些龍舟平日都提供給許多龍舟隊或市民練習遊憩之用。(黃子明攝)

基隆河三腳渡碼頭常年停泊多艘劉清正打造的龍舟,成爲當地一大特色;這些龍舟平日都提供給許多龍舟隊或市民練習遊憩之用。(黃子明攝)

劉清正打造的新龍舟用聯結車送往鹿港交給客戶,陸上行舟正好碰到運送新車的連結結車。(黃子明攝)

劉清正在工作室休息片刻,享用妻子送來的點心。(黃子明攝)

劉清正使用木工刨刀修飾龍舟船體,一旁擺放着尚未上漆的龍頭。(黃子明攝)

九對槳龍舟船體很長,搬運工作非常困難。(黃子明攝)

劉清正頗有赤子之心,每天休息時都會餵食小魚給一隻經常在三腳渡活動的小白鷺。(黃子明攝)

劉清正的工作室非常狹窄,但他總能靈活運用有限空間。(黃子明攝)

三腳渡碼頭旁的公園是劉清正從小生活成長的地方。(黃子明攝)

劉清正正在鎖定龍頭的螺絲;他打造龍舟龍頭是標手奪標俯臥之處,因爲事關選手安全,他特別加強固定設施。(黃子明攝)

北臺灣最後手工木造龍舟匠師劉清正。(黃子明攝)

臺北國際龍舟賽是臺灣最受矚目的端午節活動,每年吸引4000至6000名選手參賽,大佳河濱公園基隆河面戰鼓急鳴,選手坐在龍舟划槳競速,岸邊加油聲不斷,這一切熱鬧喧囂的激情,卻是源自4公里外三腳渡碼頭邊的簡易工寮,北臺灣最後手工造船師劉清正用一甲子練就的技藝,創造令人驚豔的臺灣龍舟傳奇。

出生於造船世家的劉清正,已是家族第五代傳人,18歲開始跟隨父親習藝,他青出於藍,融合先人技術,開創自己的工法與造舟美學,從早期的漁船、舢舨舟,到如今的龍舟,甚至僅靠一張照片就建造完成的挪威維京仿古船,都難不倒他,面對外界的讚歎,阿正師總是淡淡地說:「慣者爲師!如何把龍舟船身五片木材拼起來,要自己想,做久就會了。」

龍舟船身看似單薄,卻可以承載一、二十人,船身空間使用飽和度極高,加上選手划船過程非常用力,如結構本身強度不足,或重量分配不平衡,很容易發生漏水或翻船等意外,在這些安全前提下,阿正師造船起手式,卻令人瞠目結舌,只見他拿起簡單的木工器具,用古老木匠使用的墨斗,在一片片長條柬埔寨香杉或柳安等木板上彈出黑線,然後動手開鋸,依序完成各個步驟,過程沒有參考任何施工圖,也不見任何大型加工機具,即便需要精密接合的船身,他僅用非常簡單的輔助工具,木材未經火烤或水浸,船身立刻呈現優美弧度,上下接合處以木工刨刀來回刨削,總能間不容髮。

阿正師手下的龍舟色彩豔麗,與臺灣道教廟宇色系風格相通,不曾受過美學訓練的他,卻把許多俗豔的原色堆疊得非常協調,他說是自己觀察寺廟建築得來;龍舟有藍綠兩色,他倒頗能貼近政治生態,戲稱臺灣不就是藍綠陣營在競爭;但決定龍舟顏色的就是他這位超越藍綠的造舟者;也曾有委託造舟的某企業主提問,聽說龍舟有分公母?阿正師正色迴應,那些劃輸的就說他們的是母的,贏的就說是公的,言下之意頗不以爲然。

早期臺灣龍舟沒有龍頭龍尾,1958年,爲慶祝跨越淡水河的中興橋落成通車舉辦龍舟賽,阿正師與父親聯手打造臺灣第一艘有龍頭龍尾的龍舟,迄今他經手打造的龍舟多達170艘左右,不僅用於國內競賽,還遠渡重洋到荷蘭、南非、美、日、加、德、法等國,爲國民外交與文化輸出做出貢獻,他也教導如AIT等在臺外籍人士如何划龍舟,多次應邀到中國大陸分享技藝,連對岸藝師都來求藝,堪稱用龍舟反攻大陸。

如今有人稱阿正師爲國寶,他卻謙稱其實只爲「顧腹肚」,幾乎都獨自一人造舟,年輕時一週可造一艘,如今需要近一個月才能完成一艘,擔心他太累的妻子楊月裡偶爾會來幫忙刷底層油漆,順便叨唸幾句,要他別太累了,已經81歲的他沒有傳人,他的兒子劉旭長自責兄弟倆沒有跟爸爸學藝,但阿正師卻灑脫地認爲,有些傳統技藝隨着時代發展,「失傳就失傳了」。

話雖如此,鹿港以北的木造龍舟,每年還是都要請阿正師修復船身,臺北龍舟賽事關比賽公正的水道拉水線,也必須他出馬才能搞定。一生近水知水的傳統匠師,其生命承載的不只是造舟技藝,也是一個世代水文化的深厚累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