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院需要奧運,但不需要飯圈
“你能不能小聲點兒?”“我買了票!我想幹什麼幹什麼,有本事你換位置啊!”
8月3日晚,北京朝陽區某影院直播巴黎奧運會女子乒乓球單打決賽的現場,毒眸親眼目睹了身旁路人與粉絲的一場爭吵。路人因爲粉絲的應援聲過大表示不滿,粉絲不甘示弱用購票權爲自己的行爲免責。
爭吵並沒有停歇。比賽進入到後半段,孫穎莎連續失分,又有粉絲大聲喊道“孫穎莎贏球,陳夢迴家”,這引起了路人的不滿,兩方開始隔空互懟。連比賽結束散場之後,前排都還處於持續的衝突之中。雖然,這是一場中國選手之間的決賽對決,但整個影廳始終瀰漫着緊張的氛圍,一場兩個半小時的直播,毒眸見證了三次衝突。
(圖源:中影發行)
體壇飯圈化的問題自2016年裡約奧運會後便開始出現,但彼時更多羣聚於互聯網世界,線下追星也更多體現在明星球員球賽門票一票難求。隨着熱潮越來越洶涌,追星場景越來越泛化,直到奧運會這樣的全民關注節點上,飯圈化的影響才具象化地展露在了所有人面前。
今年中影獲得了奧運在院線的發行放映權,全國數百家符合直播放映條件的影城可以實時轉播奧運賽事。
和之前的“演唱會影院”嘗試有所不同,比如《泰勒·斯威夫特時代巡迴演唱會》,粉絲包場現象居多,隨着音樂起舞哼唱是題中應有之義。但奧運會的觀衆裡,既可能有粉絲們組團爲自己喜歡的運動員包場助威,也可能有路人呼朋喚友在影院中感受競技體育的魅力。二者之間不同的觀看需求,卻集聚在同一密閉空間裡,很難不產生衝突。
(圖源:@央視體育)
有意思的是,國內影院觀看的奧運賽事呈現出一片熱鬧景象的同時,同樣進行賽事直播的海外影院,反而一片冷清。兩地呈現巨大差異的背後,指向的是各自不同的奧運氛圍,以及不同的市場環境。
但國內外不約而同選擇將奧運會搬上大銀幕,某種意義上側面昭示着,全世界的影院正面臨着同樣的生存難題——影院正在流失大量的觀衆,它們不得不尋求多元化的經營模式。
“大銀幕還是不一樣。”毒眸剛一落座,就聽到周圍有不少觀衆發出這樣的感概。
對於體育賽事而言,從小熒幕轉換到大銀幕,清晰度更好的轉播質量可以提供細膩的畫面細節,觀衆可以直觀感受到競技體育的魅力,這也是吸引觀衆前往影院觀看看奧運直播的主要原因。
正因如此,爲了保證此次直播的質量,在此次發行過程中,中影對具備奧運直播資格的影城有着嚴格的篩選標準。一方面,中影會下發調試文檔,詳細標明技術標準,未達到標準的影院就不具備直播資格。有影院經理對毒眸表示,他們的影院因爲信號接收不穩定,沒有通過測試,直接取消了直播活動;另一方面,擁有CINITY特效廳的影院,可以從品牌處直接報名。特效廳區別於普通廳,可以爲觀衆帶來更優質的視聽感受。
(圖源:小紅書@中影預約放映)
得益於高質量的直播環境,影院的奧運直播提供給了觀衆一種獨特的氛圍感,有了身臨其境的感覺,可以沉浸式地體驗到比賽的緊張刺激。
影院也在不遺餘力地爲直播增添氛圍感。毒眸所在的影院,入場前,工作人員會爲每個人發一面小國旗,同時在入口處的桌子上放一張二維碼,賽後觀衆可以在羣中領取到當晚的照片留存紀念。
社交網絡上,不少影院紛紛曬出自己的“服務”,有的提供蛋糕零食,有的甚至直接在影院架了張乒乓球桌,供觀衆打球。
(圖源:小紅書@杭州中影國際影城星光大道)
雖然在北京影院奧運直播票價50-80元不等,均高於普通電影的票價,但無論從觀影感受還是服務體驗上,都給了觀衆物超所值的感覺。
在這樣的背景下,“影院看奧運”吸引了不少路人觀衆的入場。根據毒眸所在場的觀察,上座率達到了90%以上。一位觀衆向毒眸表示,她提前一天買票的時候,已經沒剩多少位置了,只能選前排不太好的位置。
(圖源:小紅書@中影預約放映)
然而,並不是所有賽事直播都能如此。此次發行放映,通過中影的預約放映平臺進行放映預約觀賽服務,影院自行決定開團人數,2人到100人不等,爲了保證更多的人開團,不少影院並非完全根據中影提供的賽事日程表進行排場,更多聚焦於乒乓球、跳水、羽毛球等熱門賽事。但即便如此,仍存在無法開團的情況。
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主要有二。其一是,相關宣傳不到位。普通觀衆對於影院直播奧運賽事的認知不夠,預約放映的購票端口,對普通觀衆而言不夠明顯,無法簡單方便地完成購票行爲。
其二是,普通觀衆對比賽的熱情有限,盲目前往與粉絲處於同一場域反而會破壞自身的觀賽體驗。像演唱會電影這種明確的粉絲向電影,觀衆跟唱、“打call”等觀影儀式相對統一,但體育比賽中觀衆習慣的方式卻不盡相同,更別提還出現了給對手喝倒彩的行爲,很容易讓路人產生牴觸情緒。
貓眼、淘票票預約放映端口
爲了防止意外狀況的發生,毒眸當晚觀察到,所在影院會安排2-3個工作人員隨時待命,觀察着現場觀衆的情況,以及確定直播信號穩定性。
既需要付出一定的人力成本,還要應對時間不固定的排片影響,但影院並沒有得到預期中豐厚的收益。按照毒眸所在場的平均票價55元進行計算,影廳204個座位,在滿座的情況下,能有11220元的收益,而一天只有一次直播活動,再拋去分賬,影院最後能到手的並不算多。
根據燈塔專業版數據顯示,目前奧運直播的項目之中,最高票房是開幕式213.6萬,其它項目的票房只有幾萬,最低的是8月2日的乒乓球男單、女單半決賽僅有461元的票房。在這種低迷的數據面前,很難支撐起影院對於活動的投入程度。
(圖源:燈塔專業版)
即便影院呈現出一片熱鬧場景,但更多服務於有限觀衆以及特定比賽,那這對於目前深陷生存危機影院來說,不過杯水車薪。
奧運開幕當天,與法國有6個小時時差的弗吉尼亞州,中國留學生張同學因爲工作日的原因錯過了在影院觀看開幕式的機會。
今年6月,AMC影院宣佈跟NBC達成合作,從7月27日至8月11日期間,在全美約160家影院播放2024年巴黎奧運會,整個直播活動從上午11點到下午2點不同時間開始,預計每天播放4個小時,觀衆可以通過AMC官網或者線下進行購票。
作爲AMC月卡用戶的張同學,便是在AMC的官方網頁中發現的奧運直播,在此之前,他並沒有任何渠道獲知到這一情況。“如果你不是非常片荒,在官網即將上映的列表裡找影片看的話,很難會注意到奧運直播這個事。”
據張同學介紹,AMC月卡用戶每週可免費觀看3部電影,抱着對影院直播體育賽事的好奇,張同學用了一次免費機會,觀看了第一個比賽日的游泳比賽,“我印象特別深刻,NBC請到了菲爾普斯來直播間。”
大屏對激烈比賽的呈現讓張同學對影院賽事直播留有深刻的印象,但是當被問到是否還會再去影院觀看比賽時,張同學卻給出了否定的答案。雖然北美AMC影院直播奧運四個小時只要12美元,低於2個小時普通電影的15美元,但在張同學看來,這次的體驗感並沒有性價比。
首先,北美影院的直播時,清晰度不夠,並沒有爲屏幕做優化,只是將信號放大進行投射,且放映過程中,影廳一直開着燈,影響比賽的觀看效果。其次,NBC的直播過程中,廣告數量太多,幾乎與賽事成1:1的內容比例。同時,整場直播也並沒有對賽事項目進行區分,當游泳比賽結束後,會立馬跳轉到下一個比賽現場,沒有清晰明確的節目單。張同學告訴毒眸,他並沒有堅持到直播結束,只看了兩個小時就離開了。
糟糕的觀影體驗之外,張同學並沒有感受到像國內一樣熱鬧的觀賽氛圍。他觀影當天正好是休息日,影院處於一個商場中,有着一定的客流量,但他所在的百人影廳,只有十幾人。
國內熱鬧的觀賽氛圍(圖源:小紅書)
沒有觀衆齊聚歡呼,也沒有飯圈文化打擾,北美的奧運氛圍並不如國內熱鬧,當缺失了獨特的觀影氛圍,只依靠低票價進行攬客,對當下觀衆而言,並沒有多大的吸引力。在與毒眸交流的過程中,張同學打開AMC軟件,查看第二天奧運直播活動,發現無人訂票。
這顯然與起初AMC影院,甚至很多業內人士的預期相違背。影院奧運直播並沒有創造《泰勒·斯威夫特時代巡迴演唱會》的盛景,反而一片蕭條。
《泰勒·斯威夫特時代巡迴演唱會》劇照(圖源:豆瓣)
南加州大學電影藝術學院名譽教授Jason Squire,在接受雅虎娛樂採訪時表示,“在大銀幕上展示奧運是一個測試,看看如果沒有巨星或大預算電影的情況下,影院會吸引多少觀衆。”現在來看這場測試以失敗而告終。
這是AMC的一次不得已的“自救”行爲。夏天以往是整個電影行業一年之中最賺錢的時候,但是好萊塢的萎靡不振,讓影院普遍陷入困境。前不久AMC公佈了第二季度財報數據,季度收入10.3億美元,低於去年同期的13.5億美元,下降23.5%,淨虧損擴大至3280萬美元。
影院陷入生死存亡的關鍵期,奧運會的出現就好比一根“救命稻草”。但是,“影院+賽事”這種新文化消費形態仍處於初期階段,想要解救影院水火,它只能算一劑慢性藥,而非特效藥。
其實影院直播體育賽事並非新鮮事。早些年,影院市場化經營不成熟,且版權意識薄弱,不少影院會接信號直接進行放映。ECO氪體創始合夥人、體育行業專家陳點點回憶道,他2003年的時候,就在銀幕上看過世界盃等比賽。
之後,隨着影院市場化運營,以及版權意識的加強,體育賽事在影院的直播逐漸步入正規化的路徑。在2018年、2022年世界盃的時候,就有院線去商談賽事直播,可惜最終並未成型。
在陳點點看來,分賬問題是長期以來制約“影院+賽事”在市場推行的重要原因。“這個錢是根據收入按比例分?還是影院給一個固定版權使用費,再在這個基礎上分?這些情況各方都需要考量,是不是一個值得做的事情。”
2024年巴黎奧運會電視節目影院直播啓動儀式(圖源:中影發行)
受限於複雜的分賬情況,影院賽事直播遲遲未能成型。而今年此次奧運直播賽事能夠快速推進,得益於央視和中影的直接合作,很大層面上容易彌合了可能存在的利益矛盾。
雖然大銀幕融合體育賽事這一創新性商業模式,讓各方蜂擁而至,但是站在市場角度,目前的影院賽事直播其實並沒有帶來太多的利益點,更多起到宣傳作用。
陳點點分析道,受限於賽事安排,奧運直播無法像其它電影那般通過排片來積累票房,更多情況下,只是讓觀衆有更好的觀賽體驗,“大家在一個新的場景裡感受奧運,讓運動愛好者有一個地方可以相聚在一起看比賽,我覺得這在社會意義上要比它實際的市場效益大得多。”
(圖源:中影發行)
雖然陳點點一直抱有樂觀積極的態度,但是他也坦言目前這一商業模式看不到收益增長點,很難推動未來影院賽事直播的發展。
根據燈塔專業版分析的用戶特徵顯示,奧運直播的受衆人羣主要集中在一二線城市,在高票價、強技術的要求下,賽事直播無法推動到下沉市場,即便後續有更多的賽事直播,也無法真正地推動大盤,爲影院紓困。
更重要的是,一個不可避免的客觀情況也需要考慮到。奧運依託於它的全民性,能夠滲透圈層,形成感召力,但是世界盃、歐洲盃這類大賽事的輻射面,均無法達成奧運這樣的效果,再考慮到這些大賽事都是四年舉辦一次,其它賽事雖然可以持續性爲影院提供內容支持,但是對於大衆來說認知不夠,更多的比賽只是圈層性的,長時間的空檔註定讓這一形式無法成爲影院的主要業務。
(圖源:燈塔專業版)
不過即便如此,在陳點點看來,“影院+賽事”仍是一個值得探索的新商業模式。新的經營形態終究可以提供新的出路,影院可以從品牌方角度入手,通過線下活動拉取贊助費、冠名費等,而這些活動吸引觀衆重新入場,也可以帶動影院其它業務。
同樣,對體育行業而言,影院觀賽也具有一定的行業意義。陳點點表示,受制於短視頻的影響,當下觀衆的注意力被剝奪,很難集中注意力在一個小時以上的體育賽事上,這很大影響了體育精神對大衆的宣傳滲透,“比如說足球,現在大家很難願意完整地看完一場比賽,可能要不就邊刷手機邊看兩眼,要不就直接看集錦,這樣的話,這項運動本身的魅力,很多觀衆是沒辦法體會到的,那麼他就不會成長爲忠實用戶。”
體育迷的流失讓整個體育行業發生了不小的變化,版權費用停滯、賽事找不到合適的分銷平臺等情況出現,長此以往,對於行業來說,是一個危險的信號。
而將體育賽事搬進影院中,影院本身場域帶有的儀式性能夠讓觀衆有更強烈的認同感,體驗到體育的魅力,這更便於將普通觀衆轉化爲體育粉絲。
(圖源:中影發行)
總體而言,影院與體育賽事各自面臨着影響未來發展的生存危機,當下的商業結合,雖然障礙重重,有諸多客觀原因的阻隔,但從長期發展的角度來看,不論對於影院還是體育賽事而言,都是能夠保證未來可持續發展的一道優質解法。
此次用奧運進行的創新性嘗試,雖然暴露出了不少問題,但對於接下來商業模式的調整提供了寶貴的實踐經驗。希望殘存的問題能夠解決,影院也有更多元的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