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凱特王妃罹癌 在臺被輕忽的心理腫瘤醫學

這幾天,全球都被英國凱特王妃罹癌的消息所震撼。她勇敢現身,簡述自己的生病與治療歷程,並且讓大衆知道身爲三名稚兒的母親,內心盤算該如何讓孩子們瞭解他們即將面對的變局。

爲了處理癌症所帶來的心理衝擊,還有對於家人的影響,美國的精神科醫師傑米.霍蘭德於一九七七年,在全球著名的紐約史洛恩凱特琳紀念癌症中心創立了世界上第一個心理腫瘤醫學服務,所以她也被尊稱爲心理腫瘤醫學之母。

心理腫瘤醫學其實是癌症診治過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單元,舉凡癌症的預防、篩檢、早期診斷、病情告知、治療過程中對當事人與家屬的陪伴支持、復發與病情惡化的心理處置、安寧照顧中對瀕死患者與其家屬的心靈照顧、遺族的撫慰、癌症團隊專業工作者的疲匱(Burn-out)預防等,都要有特殊的知識與技能,這些都構成心理腫瘤醫學的重要實體。也因此,霍蘭德女士召集全球同道,於一九八四年成立了國際心理腫瘤醫學會(IPOS)。多年來心理腫瘤醫學在先進國家,包括我留學的德國,蓬勃發展,不但臨牀服務與日俱進,也有各種精緻的教學與研究成果。

二○○九年,臺灣也在馬偕醫院方俊凱醫師的號召下,成立了「臺灣心理腫瘤醫學學會」,多年來致力於癌症病情告知的專業訓練,以及其他跟心理腫瘤醫學相關知能的推廣。筆者身爲當初創會時的第一屆常務理事,十多年來持續參與學會推廣心理腫瘤醫學的志業。不過,在初期國民健康署的大力資助下,熱烈舉辦各種對癌症專業人員的病情告知訓練,數年後因爲政策改變,資助下降,心理腫瘤醫學在臺灣的發展有些停滯。

臺灣醫學界普遍重科技、輕人文關懷,許多醫學中心陸陸續續建置了要價不菲的治癌設備,例如蔡總統於去年五月十五日出席「臺北榮總重粒子癌症治療中心開幕典禮」。這座號稱全球第十四座類似的先進儀器,的確可以讓許多癌症病人獲得更優質的抗癌治療。但,癌症病人與其家屬的心靈照顧呢?

英國王妃透過揭露個人隱私,不但讓大家知道她神隱理由,也藉此撫慰罹癌民衆,從心理腫瘤醫學的角度,真的是勇敢的善舉,也示範了面對惡疾,內心的掙扎,真的是不分貴賤,人人平等。英國跟德國一樣,在心理腫瘤醫學的領域是世界的佼佼者,由此可見一斑。臺灣在重裝備層次迎頭趕上之際,是否也能更重視醫療裡面人性關懷的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