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安徽黃山乾旱致千年石壩露出水面 罕見榫卯結構令人讚歎
安徽黃山市歙縣一座1400年前的石壩日前因乾旱露出水面,當年建壩的能工巧匠技藝再次展現於世人眼前。(圖/黃山市文化旅遊局)
中國自古以來在建築與水利上有許多傑出的工程佳作,歷經數百或千年以上,至今仍讓後代讚歎不已。最近安徽黃山市歙縣一座1400年前的石壩日前因乾旱露出水面,當年建壩的能工巧匠技藝再次展現於世人眼前。這項以類似木工榫卯結構的石刻工藝非常罕見,做爲壩體可以經受千年水流沖刷,令人歎爲觀止。
據《極目新聞》報導,古人能工巧匠令網友驚歎,據安徽黃山居民表示,近日由於天氣乾旱,位於黃山市歙縣一座千年石壩漁梁壩露出了水面,吸引了不少遊客前來參觀。遊客表示,大壩守護着漁梁,有大壩在,就很安心。
一位網名徽憶的安徽網友來到徽城鎮的著名景點漁梁壩時發出驚歎,「很難想像古人花了多年、用了多少人力物力,才能拼接出這麼巨大的工程」。他還指出,漁梁壩是令人震撼的古代工程,石條與石板之間的「燕尾榫」緊緊相扣,形成一塊巨石,任憑1400年來河流不間斷衝擊,仍然屹立不垮。
徽憶將所拍攝漁梁壩建築結構的視頻發佈到社交平臺,引起網友一片讚歎。有網友迴應稱,第一次看到將榫卯的智慧用在石頭上,古人的智慧令人讚歎,千年來仍然渾然一體,而鋼筋混凝土最多不過撐幾百年,這要給祖輩工匠點贊。今年雨水比較少,發生罕見乾旱,漁梁壩水位比較低,裸露在外的地方比較多。
一位當地萬姓市民說,從小就聽老一輩講漁梁壩的故事,大壩是這裡的靈魂所在,漁梁壩千年以來依然很堅挺,守護着漁梁,有大壩在,就很安心。
報導說,據官方資料,漁梁壩始建於唐代,在明代重建,距今有近1400年,是中國古代著名的水利工程之一,也是歙縣古代最大的水利工程。壩長138米,底寬27米,頂寬4米。
水壩用整齊的花崗岩條石壘砌而成,石條之間用石鎖固定,石鎖的種類有二:燕尾鎖和元寶釘。(圖/極目新聞)
其特色是整體水壩用整齊的花崗岩條石壘砌而成,石條之間用石鎖固定,石鎖的種類分爲兩種:燕尾鎖和元寶釘,燕尾鎖中間窄,兩邊寬,用來固定橫條;元寶釘是垂直的石墩,像釘子一樣固定上下兩層石頭,這樣,上、下、左、右四面緊密相連,形成了一個橫臥在河上的堅固的壩體。
原歙縣文物局局長、古建專家程極悅說,漁梁壩橫截練江,可蓄上游之水,緩壩下之流,灌溉、行舟、抗洪,都可兼而利之。古人的智慧有多高,看看這座1400多年前建成的水壩就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