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華基金有點“虛”
“狂飆”後遺症。
1
業績“虛弱”
隨着年報季的到來,公募基金的財務狀況也隨之浮現。
根據《財經》不完全統計,截至4月7日,至少有37家基金公司的經營情況,經由上市股東2023年報披露。
其中就有今天文章的主角——銀華基金。最近,西南證券(600369.SH)發佈的2023年報,披露了旗下聯營公司銀華基金2023年的業績情況。數據顯示,2023年,銀華基金實現營業收入32.07億元,淨利潤6.36億元。
▲圖源:機構之家
放在同行中,這個業績排在第二梯隊,同時也是盈利下滑較爲明顯的。《財經》梳理的數據顯示,2023年,銀華基金營收同比下降12.85%,淨利潤同比下降22.15%。回看2021年和2022年,銀華基金的淨利潤分別爲9.22億元和8.17億元,其淨利潤已經連續兩年快速下滑。
沒有對比就沒有傷害。同期,第二梯隊的基金公司裡,有2家的淨利潤漲幅超過30%。
盈利的下滑之外,基金產品的業績更爲扎心。wind數據顯示,銀華基金旗下產品在近兩年合計虧損約376.89億元。平均算下來——
每天虧掉5100萬。
就算你年薪1個億,要把銀華基金這兩年虧的賺回來,也得370多年!
▲圖源:wind
值得一提的是,儘管帶來如此大的虧損,銀華基金這兩年獲得的管理費卻有57.48億元。難怪有網友感慨,還是做基金好呀,旱澇保收。管它基民虧不虧,反正自己不虧!
2
大腕“虛名”
基金管理費與資產規模直接相關。
天天基金網數據顯示,銀華基金的管理規模是5033.78億元,在行業內排第19名,算是頭部基金公司。
把時間拉長一點,在2019年底,銀華基金的管理規模還不到3000億,但2020年底卻急劇增加到5700多億。爲了擴大規模,過去數年,銀華基金想了不少辦法,其中之一便是“造星”。
一個經典的案例是李曉星。公開資料顯示,李曉星於2006年至2010年期間任職於ABB有限公司,歷任運營發展部運營顧問、集團審計部高級審計師等職務。其在2011年3月加盟銀華基金,並在短短四年內完成了從研究員到基金經理的跨越。
過去幾年,在基金圈的“造星潮”下,李曉星被銀華基金捧到了臺前。《李曉星背後的故事》、《聽見李曉星》、《走進李曉星的投資世界》……一個個音頻和視頻,加上宣發海報與巨幅廣告,讓李曉星享受到了娛樂明星般的關注度。
彼時,李曉星的管理規模一度超過500億,佔銀華基金混合型基金總規模的1/3以上。
這樣一個炙手可熱的“明星”,如今業績表現如何呢?點開李曉星現任基金業績與排名,綠的多紅的少。看近兩年業績那欄,全是綠色,大部分虧損都超過20%。
例如銀華心選一年持有期混合A,近6月跌去11.35%,成立來跌幅達21.28%。
還有銀華大盤兩年定開混合,近1年跌了20.79%,近3年更是跌去41.90%,已經快腰斬。
類似的基金經理還有焦巍。天天基金網資料顯示,焦巍堪稱基金老兵,累計任職時間8年又234天,現任基金資產總規模154.23億元。
就是這樣一位百億老將,卻在2023年二季度出現了滑鐵盧,旗下四隻產品季內收益均跌超13%以上。
從焦巍現任基金業績與排名來看,比去年的情況好了不少,但看近兩年表現那欄,依然是一言難盡。
遙想2022年的時候,銀華基金旗下管理費收取最多的權益類產品分別爲焦巍管理的銀華富裕主題A,李曉星管理的銀華心佳兩年持有期以及李曉星、張萍二人共同管理的銀華心怡A和銀華心享一年持有。
光這四隻產品,該年就合計向投資者收取了7.44億元管理費,佔總量的23.96%。
看看這幾隻產品的業績表現,焦巍管理的銀華富裕主題A,近3年虧損33.7%,其他幾個也曾在一年內浮虧超過15%。
根據智友養基的梳理,在焦巍的管理下,銀華富裕主題混合曾在一年半的時間裡虧損了117.18億元。但按照媒體測算,銀華基金在焦巍管理的銀華富裕主題混合A上,就拿到了將近7億的管理費。
2023年,銀華富裕主題混合A虧了32.30億元,除去客戶維護費,也還收取了1.3億管理費。
糟糕的業績表現,加上鉅額的管理費,讓銀華基金的“明星”基金經理備受基民吐槽。
其實,我也很想替廣大基民問一句:管理的產品虧了這麼多錢,他們怎麼好意思收這麼多管理費?
3
投研“虛實”
銀華基金“造星”的邏輯不難理解。
在業內人士看來,銀華基金通過持續地創建並推廣“明星”產品或基金經理來吸引投資者的注意,進而通過發行新產品來擴大規模。
但問題在於,造出來的“明星”並不能保證業績“一直紅”。事實上,在週期波動的投資市場上,沒有任何人能做這個保證。
這時候問題就來了:產品發了,規模上去了,這些“明星”的業績卻開始下滑了,投資者的心情由短暫的期待變成了長久的失望。
與此同時,規模擴張的後遺症還在顯露。
典型的是“一拖多”。例如,李曉星在管產品數量一度超過10只。在“基金經理團隊制”模式下,李曉星管理的基金,很多都是和其他基金經理共同管理的。
也正因此,李曉星存在多隻產品持倉雷同的情況。其在管基金集中關注白酒和新能源這些熱門領域,十大重倉股也主要集中於貴州茅臺、瀘州老窖、五糧液、匯川技術等企業。
▲銀華心佳兩年持有期混合持倉情況
此前,中國基金業協會發布的文件明確要求“合理調配同一基金經理管理的公募基金和私募資產管理計劃數量,原則上不超過10只”。
關於這點,我曾經做過一個比喻:如果把管理基金產品比作帶孩子,你想,一個人帶着十幾個孩子,管得過來嗎?
往深層次看,這種“一拖十”的背後,反映的是銀華基金規模迅速擴容之際,人才相對短缺、投研能力相對薄弱的困境。
根據機構之家的梳理,同花順iFind數據顯示,2021年末至2023年末,銀華基金旗下股票型和混合型產品的合計規模分別爲1426.18億元、1618.95億元、1123.73億元。可以看到,2023年銀華基金權益型管理規模出現大幅下滑。
從業績上也能看到這個趨勢。根據公司研究室的梳理,2022年,銀華基金旗下有55只產品年度跌幅超20%,最大跌幅39.5%。其中的多隻產品,正是前兩年股指高位時搶發的。
此外,同花順數據顯示,2023年二季度,銀華基金旗下的72只權益基金,合計實現利潤-77.15億元,其中有62只基金虧損,佔比達到86%。
公開資料顯示,銀華基金成立於2001年5月,是一家成立逾20年的老牌基金公司。憑藉着固收領域的優勢,銀華基金曾躋身行業前列,其也一度是業內爲數不多的債券、貨幣和保本三大低風險產品門類齊全的基金公司。
但如今,隨着擴張後遺症的顯露,銀華基金當年的風光,已經逐漸暗淡。業績“虛弱”、大腕“虛名”和投研“虛實”這幾大質疑,是銀華基金必須直面的問題。
對銀華基金來說,當務之急,可能只有一件事:脫“虛”向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