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張照片震撼普立茲新聞獎 簡晶瀅透過禿鷹之眼看生死

英國國家舞蹈獎得主簡晶瀅,將返臺演出首部獨立編創作品《禿鷹》,透過鷹眼看待人類生死的循環過程。圖爲今年6月在英國倫敦沙德勒之井劇院所呈現的短篇版本。(Julien Martinez Lecler攝,簡晶瀅提供)

一張普立茲新聞攝影獎作品《飢餓的蘇丹》,拍下禿鷹等待奄奄一息飢童死去的畫面,引發新聞攝影的道德爭議。享譽國際舞臺、曾獲英國國家舞蹈獎的臺灣舞者簡晶瀅,以編創作品《禿鷹》和這張名作對話,透過禿鷹之眼看待人類生死。

簡晶瀅出生於1988年,畢業於臺藝大舞蹈系,現爲世界頂尖舞團之一阿喀郎.汗舞團主要舞者,2016年在作品《輪》(Until The Lions),飾演印度史詩《摩訶波羅達》裡的安巴公主,以此獲得英國國家舞蹈獎之現代舞類最佳女舞者,是臺灣首位獲得此獎項的舞者,這回是她首度編創作品。

簡晶瀅表示,最初尋覓舞創題材時,偶然發現禿鷹死亡的方式,「牠們在生命要結束時,會飛到最高的地方,讓太陽融化而消失,後來我又看見《飢餓的蘇丹》這張照片,小女孩即將死去,而禿鷹在後頭等待,令人鼻酸的畫面,顯現人類對自己的生命是這麼無能爲力,兩相對照,形成強烈對比。」

簡晶瀅表示,在希臘神話依卡洛斯(Icarus)和代達洛斯(Daedalus)裡,也出現類似的情節,「但依卡洛斯是爲了追尋自由而高飛,最後因爲不可自控,而被太陽融化走向死亡,和禿鷹能決定自己生死的狀態相比,更加說明人類的渺小。」

簡晶瀅以長達50分鐘的獨舞,呈現這些故事、畫面中的意象,她將自己化身成鳥類、神靈鬼怪、半人半獸,「我會不斷變形,既模仿禿鷹動作,也有鳥類轉化成人的動作,還有臺灣民俗宗教元素在裡面,呈現人類道成肉身,從生到死,又從死到生的循環過程。」

值得一提的是,這部作品採用現場音樂演奏,由重金屬巨石圈樂團主唱喬瑟夫.艾希文、埃及鼓手卡里姆.席丹擔任演出,簡晶瀅也將一段父親寫給母親的情歌融入演出,作爲對已逝父親的想念。演出將於11月8日於衛武營國家藝術文化中心舉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