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線解讀!二十年目睹之基層區域衛生信息化歷程

自2009年我國啓動了新一輪醫藥衛生體制改革以來,區域衛生信息化這一新生事物開始嶄露頭角,引起多方關注。區別於以往以單體醫療機構爲主體、以微觀醫療服務效率提升爲目的的醫院信息化建設,區域衛生信息化意指以一地政府部門主導,着眼於推動宏觀醫療資源聯動共享,強化大範圍的信息化惠民服務,提升衛生管理決策水平等而開展的衛生信息化建設。

2009年國務院印發的《關於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的意見》中明確提出「建立實用共享的醫藥衛生信息系統」。當時坊間對該方案的基本框架曾有個非常形象的概括,叫「四樑八柱」,其中衛生信息化作爲「八柱」之一被提出來。

衛生信息化與其它「七柱」最鮮明的區別在於,它是唯一一個「生產力」範疇的,過去一般認爲這僅是賦能組織變革的工具、管理手段,但是當時卻與諸多機制建設並列。

可見,在新醫改的制度設計中,「信息化」被賦予極高的期望,屬於典型的「通過生產力提升助推生產關係變革」的特殊領域。此後,區域衛生信息化發展進入快車道,十幾年來勢頭洶涌澎湃,成爲這些年來改變衛生健康行業生態和提升現代衛生治理方式的最重要基礎支撐。

回顧這些年筆者在基層親歷的區域衛生化發展歷程,應該說這是個最典型也最爲浩大的行業數字化轉型案例,具有很高的衛生決策評估價值。

時至今日,幾乎沒有一項衛生政策可以脫離或者獨立於現有的區域衛生信息化基礎來落地實施。這使得我們有必要去回顧近20年來基層區域衛生信息化的得失種種,從而去思考下一階段的發展方向和佈局。

輕鬆起步、遭遇瓶頸

基層區域衛生信息化的起步,遠滯後於醫院信息化。上世紀80年代以來,部分實力雄厚的軍隊醫院和地方三甲醫院率先走上內部信息化之路,如星星之火迅速燎原,其它醫療機構紛紛跟進。經過20多年的經營,部分三甲醫院的信息化程度已經相當先進,而區域內不同醫療衛生機構間的信息化基礎卻層差不齊,苦樂不均。

區域衛生信息化起步之初,面對着大量的「孤島」「煙囪」「高地」「低谷」,各種不平衡、不統一、不清晰的需求,當時是比較迷茫和混亂的。

在筆者看來,早期區域信息化的推進思路比較簡單,一是先把機構連起來,促使診療信息互聯互通;二是把數據拿上來,輔助衛生管理監督。因爲有新醫改方案的明確要求,其它方面的機制變革之初多少有些困難,而信息化繪就的藍圖當時看起來是如此美好,區域衛生信息化由此大火。

部分發達地區率先試水,不同層級、不同規模的項目紛紛獲批,海量的數據蒐集上來,機構間互聯互通的大網也在磕磕絆絆中越織越大,似乎這是個比較輕鬆、容易見效、各方認同度較高的活兒。

沒過多久,人們又發現,互聯互通的高速公路鋪好了,可是似乎沒有車來跑;海量的數據拿到手了,但是這座數據礦產怎麼開採,怎麼利用?

一系列的問題開始浮現。原來,指望信息化「一騎絕塵」「單兵突進」來帶動其它領域的機制變革,好像不大現實。

最迫切的是,反過來如果沒有業務需求和改革動力的同時加持,信息化迅猛建設的同時,馬上要走入死衚衕。

耗資巨大的項目驗收後,海量的數據中看不中用,互聯互通的診療信息無法得到進一步應用,特別是與其它方面的改革舉措相比,這種尷尬似乎更加明顯。

無論是基本藥物制度的建立,還是公立醫院改革試點的推進,或者衛生人才激勵保障政策等,幾年下來,其它方面的改革手段似乎都能有些成效,但最爲「燒錢」的信息化,似乎沒有什麼成效可展現,與轟轟烈烈的新醫改進展對比,看起來是如此格格不入。

各方由此加快思考:信息化到底能爲行業發展與變革帶來什麼?區域衛生信息化的重點和核心在哪裡?面臨哪些機遇和挑戰?到底應該如何推進?

頂層規劃、迅速升溫

取得五大成效

2010年,原國家衛生部完成「十二五」期間的衛生信息化建設規劃,明確提出「3521」工程,即國家級、省市、地市級三級平臺,公衛、醫療、基藥等五項業務應用,健康檔案和電子病歷兩個基礎數據庫及一個衛生專網建設。

這張完整全面的規劃藍圖標誌着,經過短期的粗放式發展,國家層面對區域衛生信息化的發展方向提出了明確的目標,有力指導了各地推進信息化建設的基調,也標誌着全國範圍的區域衛生信息化建設據此拉開了大幕。

以上海爲例,2012年全市啓動「以居民電子健康檔案爲核心的區域衛生信息化建設」,設立市級專項資金支持經濟基礎較爲薄弱的部分區縣立項,全市層面開展區域信息化建設,市區兩級累計投入資金超百億,基本建成了市區兩級數據中心、基礎平臺,充實了基層各類核心生產系統及衛生部門的管理考覈系統,完成了電子健康檔案調閱、雙向轉診、智能提示等各類業務應用,推出了面向公衆的信息查詢、預約掛號及健康管理等各類服務。其建設成效具體表現在以下五個方面:

一是提升區域內醫療衛生機構信息化整體基礎。

醉翁之意不在酒,區域信息化重點也不在單體醫療衛生機構。然而脫離了院內信息化基礎,區域信息化變成了無根之木。

因此,很多地區一期區域信息化的基本思路都是「上下同步、全面部署」,首先就是抓緊充實新建基層醫療衛生機構的生產系統。

許多規模小、財力有限的社區衛生服務機構及公共衛生機構,順勢開始從無到有實現了基礎診療和公共衛生信息系統的同質化,門診醫生工作站、電子病歷、電子健康檔案、臨牀路徑管理、反統方、處方前置審覈、體檢系統等大量核心業務應用在各單位得到廣泛推行,各類社區衛生服務、家庭醫生簽約等實現全程信息化。

二三級公立醫院也乘着東風,加快電子病歷等級、智慧醫院、互聯互通等級建設等,改善了信息化整體面貌,基層醫療衛生機構也由此受益。

二是公共衛生與社區衛生的業務系統建設初見成效。

區域信息化的重點之一就是公共衛生服務相關係統。實現「聯動共享」,是高血壓、糖尿病等重大慢性病管理的一個「老大難」,而區域信息化的初衷和優勢正好契合此痛點。因此公衛系統建設被優先納入議程,這對於業務推進是重大利好。

其次,「強基層」作爲本輪新醫改的重要戰略導向,許多地方不約而同地將社區衛生服務相關係統建設一併部署實施。

依託工作站,家庭醫生在門診可爲患者提供建檔、簽約、隨訪、轉診、處方延伸等服務;社區管理平臺可支撐各社區開展標化工作量覈定、全面預算、績效考覈、運營監管等;特別值得一提的是,區域級影像中心、檢驗中心、遠程心電、B超、病理等中心的建設,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統一接入,提高了基層醫療機構的服務能力。

三是增強衛生部門信息化數據採集及應用能力。

區域電子健康檔案、電子病歷數字資源庫、醫務人員身份電子認證系統,雙向轉診、診間預約、智能提示等實質性應用;數據交換平臺和數據質量監控平臺的不斷完善,實現數據實時校驗、及時糾錯反饋,使得區域衛生平臺數據整體質量不斷提升。衛生行政部門積極推動統一綜合管理平臺的常態運行,處方點評、用藥監控、社區考覈甚至衛統報表等日常監管考覈功能均實現智能化。

2020年到2022年間,各地紛紛建設各類公共衛生應急平臺,整合傳染病監測預警、指揮調度、應急處置、隔離點管控、發熱門診運行、聯防聯控、物資管理、視頻會議、遠程監管等各類應急狀態下的防控功能,助力各地高效應對突發公共衛生事件。

四是信息化助力便民利民,改善居民就醫體驗。

新醫改當初制度設計中對信息化建設寄予的厚望之一,便是信息化在改善居民就醫體驗方面得有明顯成效。經過持續不斷推進核心業務應用,其終於發揮出巨大優勢。

這些年,信息化正在加快改變就醫模式,門診分診、二次叫號、移動支付、診間支付、預約掛號、自助查詢打印、智能分診導診、送藥到家、遠程醫療等大量便民應用層出不窮。

很多地方推出了公衆服務平臺,並在移動互聯網時代進一步跟進APP及應用程序,方便羣衆的就醫選擇,提高醫療服務效率,改善就醫體驗。

區域信息化最終彌補了不同醫療機構間在改善就醫服務方面的「數字鴻溝」,共享數字化轉型成果,惠及甚至最偏遠最弱小的基層服務機構,最終惠及社會大衆。

五是創新醫改服務模式。

在推動「醫」「防」結合方面,依託區域信息化的「聯動、共享」的優勢,各級醫生工作站可實時完成醫療和公共衛生任務的聯動。

以健康檔案建檔和慢病隨訪爲例,通過在HIS系統上內嵌智能提示應用, 「建檔」、「首診測壓」、「隨訪」等公共衛生服務要求第一時間會彈出,提醒臨牀醫務人員予以處置,這促使醫療機構更好地承擔起公共衛生任務,也極大地方便了公共衛生機構開展業務監測和質控。

在推動「上」「下」聯動方面,以孕產婦保健系統爲例,通過將其有效「嵌入」社區和助產機構的HIS中,助產醫療機構填寫孕情報告、產前檢查、住院分娩等信息後,區平臺將上述信息自動分發到孕產婦所在的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由社區進行早孕建冊、孕期隨訪、產後訪視等工作,這是信息化時代不同功能定位的機構間大規模協作最爲典型的案例。

此外,在醫聯體框架內,雙向轉診、預留號源、檢查檢驗預約、遠程幫扶等各類要求,都具備了通過統一的區域平臺得以實施的前提。

最爲重要的是,近些年來依託技術和信息基礎設施的不斷迭代更新,「智慧醫療」風生水起,行業紛紛看到新模式下推動優質醫療資源擴容、提高宏觀就醫效率的巨大空間,甚至將其視爲「十四五」期間深化醫改的一張「王牌」。國家層面出臺了互聯網醫院等設置規範,各類「互聯網+醫療/護理/康復/慢病管理」等應用方興未艾。

歷覽近些年各地出臺的醫改創新舉措,絕大多數背後都有信息化加持的因素,這和本世紀前十年相比,變化非常鮮明。

總而言之,二十年的區域衛生信息化建設,成就斐然。在技術、資源、體制機制的合力推動下,衛生行業打造了一個相當水平的信息化高地,整體數字化程度比肩金融、公安等核心部門。信息化相關管理運行機制日趨成熟,數據質量穩步提升,核心業務應用明顯增強,管理人員和醫務人員參與信息化的積極性大幅提高,羣衆就醫體驗明顯改善。

如果就其成效進一步細分而論,在信息化便民和整體提升基層醫療信息化基礎方面,成效最爲顯著;在推動公共衛生服務和社區衛生業務信息化方面,使其面貌煥然一新;在提升衛生行政管理能力和輔助衛生決策方面,功不可沒;在推動醫改核心任務(醫防融合、上下聯動、分工協作等)落地見效方面,牛刀小試、仍存在巨大發展空間。

客觀而論,區域衛生信息化起步晚,時間緊,缺乏足夠的經驗和人才隊伍,再加上前些年宏觀經濟形勢向好,在市場和商業推波助瀾下該領域存在着「過快虛熱」現象,遺留了諸多問題。那麼目前存在哪些問題?應如何解決?區域衛生信息化在「十五五」期間將如何調整和轉變目標定位、佈局架構、建設重點?筆者將在下篇作深入闡述,歡迎關注。

作者 | 陳小麗

監製 | 鄭宇鈞

作者簡介:陳小麗,從事國內衛生行政管理和政策研究逾20年,在《中華醫院管理雜誌》、《中國衛生政策研究》、《中國衛生信息管理》、《衛生軟科學》等期刊發表文章多篇,上海市金山區政協委員、農工上海市委人口資源環境專委會委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