異位性皮膚炎患者福音! 2治療法大幅降低瘙癢症狀
異位性皮膚炎搔癢。(示意圖/Shutterstock)
亞東醫院響應世界異位性皮膚炎日,呼籲患者和醫師溝通,尋找適合治療方式,與異位性皮膚炎和平共處。(亞東醫院提供)
異位性皮膚炎是1種慢性反覆的皮膚疾病,臺灣約有29萬人深受其擾,主要症狀包含瘙癢難耐,或者常無意識抓癢破皮,造成細菌感染,長期可能造成皮膚粗厚、外觀龜裂、影響睡眠、外觀及自信心,甚至可能產生憂鬱症。亞東醫院14日響應世界異味性皮膚炎日,呼籲民衆配合醫師治療,與異位性皮膚炎和平共處。
根據最新研究顯示,臺灣約有29萬人罹患異位性皮膚炎,其中約26.6%爲中重度患者。亞東醫院皮膚科醫師蔡雅竹表示,異位性皮膚炎通常爲遺傳、環境及過敏原刺激引起,不同年齡發病位置及病竈也有所差異,典型表現有:嚴重搔癢感、皮膚乾燥、紅腫等症狀,尤其到晚上更嚴重,患者反覆抓癢會導致皮膚髮紅、脫屑、起水泡、滲出組織液,長期下來患部變得粗厚苔癬化。
傳統異位性皮膚炎外用藥膏多以類固醇爲主,可能引發皮膚萎縮變薄、色素改變、黴菌感染等副作用,不建議長期使用。隨着醫學技術進步,口服小分子藥物及生物製劑成爲更進階的治療選項。臨牀試驗顯示,新一代口服JAK抑制劑治療中重度異位性皮膚炎,2周後就能明顯止癢,每天連續口服藥物治療12周後,有高達70%的病患達到病竈分數改善75%的目標。
而生物製劑則爲每2周施打1次單株抗體,約4-6周就會有明顯成效,改善瘙癢症狀。現有的2種進階治療選擇,都較過往的免疫調節藥物更理想,蔡雅竹也建議,患者可視自身的狀況及需求,與醫師共同討論治療決策。
亞東醫院副院長林子玉鼓勵病友,如今治療方式衆多,效果也更精準,建議病友多諮詢醫師,加強醫病溝通,一定能找到最適合自己的治療方式,改善病情並恢復理想的生活品質,也提醒病友留意天氣變化,適當保溼降低異位性皮膚炎發作的機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