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爲菁英「勞基法與我無關」 22K政策害博士起薪砍2萬
▲示意圖。忽視勞權的後果,遲早會反映在自己身上。(圖/記者李毓康攝)
勞基法修法,引發勞工團體的強烈不滿,日前甚至在臺北街頭癱瘓交通,盼能引起社會對勞工權益的重視,但是對於待遇原本就優於勞基法的勞工而言,或許不會太重視勞團的訴求,對此有網友比喻,社會就如同共用的大容器,潑出去的水遲早會回到自己腳下,即使待遇已經優於勞基法的勞工,也應該重視勞工權益的保障。
網友在PTT八卦板PO文表示,當初馬政府時代的22K政策,有些人認爲「這對基層人員纔有影響,我這麼優秀,又不是基層與我何干」,就連當初是博士生的朋友也認爲這個政策與他無關,結果學長從業起薪65K,他出社會時卻只有45K。
網友計算,不要以爲22K政策造成的影響,就是從起薪26K減掉4000,老闆真正的算法是這個職位等於N個基層的價值,也就是4000*N,如果你薪水是基層的兩倍,基層薪水縮10%,你那位置就等着縮20%,俗話說,「能力越大,責任越大」能照顧到多數人的,纔算是菁英,而非只因當下不會燒到自己,就在那邊嘲笑觀火。
網友指出,壓低薪資的做法,對自營業者跟做內銷的老闆們,這樣的效應長期而言還是會反饋到自己身上,等勞工們能閒花的錢變少了,令人想亂花錢的假日少了,就會發現收入也減少了,最後數鈔票的時候就會邊哭「景氣不好」。
壓榨勞工唯一的得利者只有「外銷業者」,降低人事成本可以降低生產成本,就跟將新臺幣貶值的效果類似,增加所謂的「競爭力」,而且由於受薪階級可存的錢減少了,讓新創事業者的難度增加,這些業者更能坐穩位置,爽爽賺錢,但是國家真正的競爭力呢?
網友在推文中表示,「勞工不團結 永遠是政客財團心中最軟的那塊」、「臺灣已經走這種模式早好幾圈了」、「當初念大學是爲了找份40k的工作 結果來個馬芙丸直接變25k」、「22K稱作亡國滅種的政策,當之無愧」、「新創公司如果是建立在對勞工的剝削那還是倒一倒算了」、「一邊壓低薪資,一邊靠腰內需不振要租稅補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