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互聯網創業者的深度解析:我爲什麼不用飛書?
本文來自微信公衆號:產品變量(ID:hengpaper),作者:亨哼,原文標題:《不用飛書:一位互聯網創業者的深度解析與決策背後的故事》,頭圖來自:視覺中國
2022年公司剛成立的時候,我們還真的在內部討論了2天,OA協同工具到底是用飛書還是企業微信。
爲此,我當時還專門寫了一份分析報告,篩選使用哪個內部協同軟件。
(當時寫得內部協同工具選型分析)
很多互聯網出來的創業者,都在講飛書這麼好那麼好,如何激發組織創造力、如何對齊信息、如何讓項目有序,說實話,很難不心動,作爲一名產品經理,我非常吃這一套。
我自己在之前也高頻使用飛書的多維表格,對於飛書是有盲目信任的,甚至於會認爲,當我的工作習慣與飛書的邏輯不一樣的時候,那就一定是我的問題,飛書及創造飛書的團隊,代表的就是效率、先進和科學。
但最終,我們還是選擇了企業微信,放棄了飛書。
我看這幾天的文章都在寫飛書的戰略、業務、組織,但我想從一個互聯網背景(意味着認知上已經足夠貼近飛書)、不坐班遠程協同(意味着線上協同軟件是剛需)、小初期創業團隊(不用考慮歷史數據遷移,選擇成本更低)的角度,來聊聊我們爲什麼不選擇飛書。
“臃腫”這個詞兒,在中國互聯網產品裡,好像現在都不算罵人的詞兒了。
打開飛書的第一感受,確實很臃腫,我一個好友沒加,系統消息先塞滿消息框。
再然後是移動端的4+1+6個底部Tab,工作臺堆疊的大量無分類的自研和第三方應用,看着這些出其不意的二級產品入口,基本上也就能倒推出飛書內部的組織架構了。國內團隊大部分都是這樣,不過不吹不黑,國外產品也一樣熊樣,一個金剛位就是一個事業部。
產品圈有這麼一條約定俗成的共識,就是人越多,產品越不好用,因爲人多就要無效卷,每個人都要出成績,螺螄殼就那麼大,很多的邏輯功能耦合起來,那就是個解不開的鐵索連環。根據晚點的數據,飛書部門有5000人,這麼多人再組成幾十個山頭,想不臃腫都難。
你說這麼臃腫也就罷了,關鍵很多企業基礎的功能,還挺簡陋,比如用章用證、報銷付款的審批流,薪酬檔案、請假外出的人事流,這些日常組織管理中容易被忽視,但又始終繞不開的事情,飛書卻做得一般,不僅配置流程比較複雜,功能也比較呆板。
這些功能與效率無關,也不代表先進生產力,但財務稅務法務人事,這些看似枯燥乏味、沒什麼想象力也不性感的事情,恰恰是一個企業運行的基建。
這一點稍稍表揚一下企業微信,企業微信的流程和配置,是在複雜和簡單中,取到了相對平衡,既不會像釘釘那樣冗雜,也比飛書靈活好用,日常的流程,都能夠很好的呈現(雖然醜)。
強推崇飛書的人,一般是從推崇它的文檔開始。飛書文檔真正在國內企業服務市場中,以其遠超競爭對手的理念和體驗,打出了差異化,塑造成了殺手鐗。
在創業之前,我的文檔集中在Notion 、語雀和 Flomo,作爲個人的寫作管理,基本夠用,但因爲之前上班的公司,內部協同的文檔基本是抄飛書,所以我還非常熟悉飛書文檔,時至今日,我依然認爲飛書文檔是國內非常優秀的文檔工具。
但是,飛書文檔依然是一個臃腫的文檔工具。我跟互聯網出身的創業者朋友們聊過很多次,最終達成的結論,基本上也解答了飛書文檔臃腫的原因:飛書文檔首先是一個協同工具,其次纔是一個文檔工具。
因爲字節是一個非常注重組織協同的公司,所以飛書文檔也沿襲了這一風格,大量的功能用於互相@ ,關聯機器人進行時間提醒等等,飛書文檔真正優秀的就是這些組織協同的能力,反而C端用戶比較喜歡的編輯器體驗,只是一個順帶的副產品。
但問題也出在這裡,需要強協同的組織和團隊,能有幾個呢?這些組織裡,團隊每個人,都有在文檔中進行項目協同的意識,又還剩多少呢?
大部分公司,並不需要這麼複雜的協同功能,基本的協同就夠了。我們公司的ToB 業務是一個還算比較注重協作的業務,經常需要給客戶遞交各種增長方案,並在內部進行項目管理,但是我們用的最多的,也就是@ 功能和文檔嵌套功能,這些能力,其他文檔工具也能滿足。
使用這些功能,需要組織每個人都有協同的意識,但培養這樣的意識,難如登天。很多時候,能不能協同好,其實並非工具的問題,而是意識的問題,有協同意識的團隊,用黑板鉛筆也能比較好的協同。但在實際工作中,大部分團隊很難讓全員有協同的意識,很多現實的問題:
(1)文檔的這個部分到底是誰負責?找不到負責人。
(2)這裡直接@他會不會讓他心裡不高興?
(3)每個人 @ 或者關聯的原則和邏輯不一樣,一個文檔好幾種嵌套方式。
(4)即使是對文檔使用,做了5遍培訓,還是記不住。
(5)協同功能太多,A經常使用的功能,B可能壓根找不到。
說一句政治不正確的話,毫無冒犯的意思,不是每一個同事都能做好宏觀統籌下的協同,你自節招聘的人是80萬年薪,大部分中小公司年薪都到不了15萬,這能用一樣的管理方式嘛。這個時候,給各種花裡胡哨的文檔功能,反而是一種負擔。
所以最長板的飛書文檔,也因爲現實條件限制,出現了“精英羣體偏愛、大衆羣體懵逼”的情況,但精英羣體能有多少人呢?大部分人,其實都是大衆羣體。
這個時候,其他辦公軟件的文檔工具,也就感覺沒那麼差了。企業微信的文檔,雖然醜,但基本功能其實都滿足,並且因爲大家都用過騰訊文檔,上手難度低。如果能再稍微做一些文檔寫作和創建的標準規範,那就更好管理了。
這麼一說,就成了羅老師的那句話:又不是不能用。
企業協同工具是一個非常典型的ToB 業務,ToB 有一個很大的特點,就是要區分客戶和用戶。
企業是客戶,員工是用戶。付費的是客戶,實際使用的是用戶。所以在這個鏈條裡,影響企業做決策的,往往與使用體驗關係不那麼大。
價格是讓我放棄飛書的最後一根稻草。在正式付費之前,我本着試點的心態,已經在飛書搭建了組織架構、審批流程,但到了付費環節,還是退縮了。
飛書的付費邏輯的核心是兩個:
要買就得全企業每個人都買;
要買就得買所有的付費功能,不能選配。
這帶來兩個問題,
有一些功能,可能只有部分角色需要,但另外的角色不需要,比如500G 雲儲存,產研和設計可能需要,但是跑一線的地推其實沒太大作用,如果都買,那就浪費錢;
只需要某些付費功能,並不需要全部付費功能,比如我這個企業只需要用到多維表格高級功能,其他的會議高級功能、妙記高級功能等等,你都捆綁銷售給我,我用不着,浪費錢。
所以從這個角度來看,飛書的付費觀是,你要用,就全公司一起學習我全部的先進理念,要不你就別用。
這對於中小企業來說,其實是有挑戰的,有時候不是因爲不願意學“先進”,而是現實條件真學不來。
再一個就是貴,標準版一個人一個月50元,一年600,一個公司就按20個人,一年的成本就是12000。相比起來,付費方式更靈活的企業微信,不僅可以分產品買,還能按人頭買,我們公司文檔用的多,給5個人買了文檔高級功能,一人一年200,也就1000塊錢,12倍的差距。
又回到了那個問題,成本差很多,但帶來的效率卻有限。如果企業有知識管理的認知,那用其他工具也能做好;企業沒有知識管理的認知,買了飛書也未必能用起來。
(我們公司用企業微信建立的知識管理體系)
另外一個問題是,行業裡普遍對於字節能否長期堅持一個業務的不信任。字節從誕生起,就有“App工廠”的稱號,一旦發現潛在需求,就快速上線一款產品,然後大量AB test ,有市場就繼續做,沒市場就快速下掉。
這種雷厲風行的產品風格,影響着市場對於飛書的信心。企業協同應用,對於企業來講,畢竟是把公司的重要經營材料都沉澱上去了,如果這產品有一天突然不幹了,那企業的遷移成本巨高。
正好最近在讀雷軍的書《小米創業思考》,裡面提到了雷軍在互聯網行業裡,摸爬滾打幾十年總結出來的“互聯網七字訣”,裡面第一條就是“專注”。雷軍認爲的專注並非只做一個產品,而是圍繞公司的使命和願景,貫穿長期目標,從用戶真實需求出發,與核心業務構成強協同的業務拓展,才能是真正驅動企業發展的飛輪。
飛書作爲一個對外的業務,之於字節,顯然不太符合這個邏輯。字節的核心產品抖音和TikTok,本質上是輕度的、無需交流的信息消費,但飛書是一個ToB 基因不算厚的公司,如果一款產品與主要產品不能協同發展,同時又是一個天價的成本項,就有可能因爲投入太多而不可持續。
所以最近,我看到一個觀點很有意思,這次字節裁員,對於飛書長期發展是利好。因爲裁員降低了成本,所以飛書能持續發展的可能就又高了幾分。正是巴菲特所言:利好出盡是利空,利空出盡是利好。
那最後,我們不如做個調查,你的公司體量有多大,用飛書的深度有多深?
本文來自微信公衆號:產品變量(ID:hengpaper),作者:亨哼(創業者、產品經理)
本內容爲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虎嗅立場。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授權事宜請聯繫 hezuo@huxi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