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網通辦”:長三角統一大市場建設的新引擎

摘要:通過不斷提高公共服務水平、進一步優化營商環境來招才引智,形成新的區域間良性競爭與合作關係。

2018年11月5日,習近平總書記在首屆進博會開幕式上宣佈,支持長三角區域一體化發展並上升爲國家戰略。隨着長三角區域一體化進程加快,政務服務的屬地化與生產生活的去屬地化需求之間的矛盾日益突出。2019年3月,國務院辦公廳秘書局印發《長三角地區政務服務“一網通辦”試點工作方案》, 要求長三角三省一市積極探索政務服務“一網通辦”,強化長三角地區政務服務跨區域通辦和數據互通共享,率先實現全國一體化在線政務服務平臺公共支撐功能在長三角地區落地。

在該方案指導下,長三角三省一市集中力量、積極探索,共同搭建長三角政務服務“一網通辦”平臺,並在省區市三級政務服務大廳同步開設長三角“一網通辦”專窗,推動實現一地認證、全網通辦、異地可辦、就近辦理,讓企業和羣衆共享區域一體化發展成果。可以說,“一網通辦”已經成爲長三角統一大市場建設的助推器,並將持續成爲統一大市場建設的新引擎。

“一網通辦”助推營造一流營商環境

營商環境建設是高質量發展的基礎性、全局性、先導性工程,是企業賴以生存和發展的空氣和土壤,也是長三角一體化發展的核心驅動力。相關研究顯示,“一網通辦”發展水平與“營商環境”排名之間具有顯著的相關關係,在其他條件不變的情況下,“一網通辦”每推進1,營商環境名次提升0.43。可見,“一網通辦”是營造一流營商環境的關鍵環節,做好“一網通辦”能夠助力營商環境更上一層樓。

在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電子政務研究中心發佈的《省級政府和重點城市一體化政務服務能力調查評估報告》中,長三角三省一市自2018年以來始終居於得分最高的第一梯隊。三省一市的政務服務模式既有相同點,也有各自的亮點。例如,上海市強調不同部門間的無縫對接;浙江省強調減少辦事羣衆“跑路”次數;江蘇省的重點在於優化政務服務辦理流程,避免人爲因素干預事項辦理。通過推出長三角“一網通辦”,一方面可以強化長三角地區政務服務跨區域通辦和數據互通共享,率先實現全國一體化在線政務服務平臺公共支撐功能在長三角地區落地,另一方面也可以實現三省一市政務服務改革經驗的相互借鑑和集成創新。

“一網通辦”有效降低長三角市場交易成本

深入推進長三角一體化發展,必然對各類要素的自由流動程度和政府政務服務體系提出更高的要求。推進政務服務“跨省通辦”,是轉變政府職能、提升政務服務能力的重要途徑,是暢通國民經濟循環、促進要素自由流動的重要支撐,對於提升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水平具有重要作用。所以,跨省域政務服務通辦發軔於人口密集、經濟活躍和要素流通頻繁的長三角地區,是長三角區域高質量一體化發展的應然之舉。

長期以來,地方政府之間因競爭而形成的行政壁壘,造成地方政府雖有合作的需求,但要真正從整體利益出發謀求深入合作有一定難度。政務服務“一網通辦”要求在事項清單、辦理條件、辦理規則、辦理流程、適用政策、認證標準等各個方面保持一致,必然會要求地方政府打破行政壁壘,儘可能地減少政府對要素自由流動的干擾。在推進政務服務“一網通辦”過程中,城市(區)之間通過整合事項、流程再造、信息共享,優化辦事流程,形成“一窗受理、一次告知、一表申請、一套材料、一次提交、一次反饋、一次分辦、一窗出件”的辦理模式,爲辦事羣衆提供全方位、一站式異地辦理渠道,提升企業和羣衆異地辦理的獲得感和滿意度。“一網通辦”促使地方政府之間形成統一的規則和政策、統一的政務服務標準、統一的服務型政府風格,政府之間不再是通過人爲製造減稅讓利等政策窪地來吸引企業,而是通過不斷提高公共服務水平、進一步優化營商環境來招才引智,形成新的區域間良性競爭與合作關係。

截至2024年4月,長三角三省一市已經實現身份證、駕駛證、行駛證、道路運輸從業人員資格證(道路客、貨運)等40類電子證照的共享互認,並可通過四地的政務服務APP(上海“隨申辦”、江蘇“政務服務”、浙江“浙裡辦”、安徽“皖事通”)實現已歸集的電子證照亮證亮碼,實現實體證照免交免帶;企業“足不出滬”,即可在長三角其他地方開設分店;羣衆不需要線下提交任何材料,即可異地領取購房公積金;困難學生不用申請,即可獲得教育資助……長三角一體化區域內可跨省通辦事項“貨架”不斷“上新”,“同城效應”日益凸顯。

通過建立統一規範的制度體系,在長三角地區,不論是行政審批還是行政的協同管理,體制機制方面的阻礙正在逐漸消解。這些措施爲破除妨礙各種生產要素市場化配置和商品服務流通的體制機制障礙,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創造了良好的基礎條件。

“一網通辦”全力推動科技創新和產業升級

長三角是我國產業基礎雄厚、科創資源富集之地。目前,長三角聚集了23個大科學裝置、101家國家重點實驗室、2家國家技術創新中心、50家國家工程研究中心,分別佔全國1/3、1/5、1/6、1/7,研發投入強度高達3.01%。長三角生物醫藥、人工智能、集成電路等戰略性新興產業產值佔全國比重分別超過30%、40%和50%。長三角的經濟發展和產業創新,一方面在全國具有引領地位,另一方面與發達國家的差距也在不斷縮小,特別在人工智能、生物醫藥、新能源汽車等領域發展更爲迅速,已經進入了全球領先方陣。

但也應該看到,雖然近些年來企業跨區域發展在不斷推進,但實際上還存在着不利於要素暢通流動、不利於要素高效率配置的體制機制,各個地方的標準不統一、規則不一致、數據不共享、平臺不鏈接等問題目前還比較普遍,不利於長三角產業鏈供應鏈深度融入全球經濟。

爲了提高創新資源要素跨行政區域優化配置的效率,上海發起規劃了G60科創走廊,並率先嚐試使用“一網通辦”促進政府間一體化政務服務水平的提升。G60科創走廊現已發展爲覆蓋松江、嘉興、杭州、金華、蘇州、湖州、宣城、蕪湖、合肥9個城市的3.0版長三角城市羣空間佈局,着力通過市場化方式加強長三角地區合作,全力打造科技創新與制度創新驅動、產業和城市集羣一體化發展的先行先試走廊。G60科創走廊“一網通辦”以跨城市營業執照和工業產品生產許可證辦理爲切入點和突破口,通過相關許可服務事項的“一窗收件、一網通辦、一次辦成”,實現了九城市“一體受理,一體發證”。G60科創走廊開通異地辦理服務以來,在打破行政區劃、整合政務資源、提升辦事便利度、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等方面作出了積極探索和有益嘗試,爲推動長三角政務服務一體化提供了參考。

在長三角,已呈現出高端科技資源向核心大城市集中、生產廠商向邊緣中小城市轉移的態勢,推動跨行政邊界的產學研一體化、三鏈(產業鏈、創新鏈、價值鏈)融合,無疑能大幅度提升產業鏈能級安全和國際競爭力。“一網通辦”的跨界合作機制不僅有效打破了行政壁壘,還推動了創新資源的共享協作。截至2023年末,G60科創走廊匯聚了全國1/10的高新技術企業、超過1/5的科創板上市公司,並且沿線城市如上海臨港松江科技城、蘇州工業園區、合肥高新區等42個高科技園區已成爲創新高地。

實踐證明,長三角“一網通辦”的不斷推進,有助於市場發揮促進競爭、深化分工等優勢,進一步打通市場效率提升、勞動生產率提高、居民收入增加、市場主體壯大、供給質量提升、需求優化升級之間的通道,有助於形成供需互促、產銷並進、暢通高效的國內大循環,擴大市場規模容量,不斷培育發展強大國內市場,保持和增強對全球企業、資源的強大吸引力。與此同時,長三角通過高水平一體化建設,以國內大循環和統一大市場爲支撐,有效利用全球要素和市場資源,使國內市場與國際市場更好聯通。“一網通辦”的持續推進,將有助於長三角地區推動制度型開放,增強長三角地區在全球產業鏈供應鏈創新鏈中的影響力,不斷提升該區域在國際經濟治理中的話語權。

(作者爲中國浦東干部學院教授、城市現代化研究中心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