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生博主3個月漲粉10w+背後,我們看到了醫療科普的價值與力量

據2023年8月發佈的《中國醫師執業狀況白皮書》顯示,中國醫師每週平均工作時長在50小時上下,其中年齡區間在26-35歲的醫師每週工作時間最長,平均工作52.43小時,相當於一天工作10個半小時。

醫生的時間和人力都有限,所以救治最好的方法就是讓大衆提升健康意識,才能挽救更多的人。這也是爲什麼越來越多的醫生開始在社交平臺上做科普的原因。

中國醫學科學院阜外醫院心內科副主任醫師楊進剛曾在一次演講中提出了這樣的觀點:“我們作爲一個醫生,如果把每一個病人當作一條衝到沙灘上的魚,實際上是沒有那麼多人力來一條一條救這些魚的。我們可以用怎樣用一個手段,或者我們能做哪些工作,才能避免讓更多的魚來衝到沙灘上,避免把我們每個農夫或者漁夫都累死,從而挽救更多的人?”

能夠通過科普,提升人們的健康意識、疾病認知和預防能力 。如今,我們也欣喜的看到,越來越多醫生在公共平臺發聲,在幫助人們認知疾病、建立健康生活方式的同時,也收穫了一批互相理解、陪伴成長的粉絲,實現了專業主義與個人價值的雙重回歸。

01

掀開精神疾病的面紗

他的微博是許多年輕人的“避風港”

現在的生活節奏太快,許多年輕人都或多或少的面臨着焦慮失眠、人際關係緊張等問題的困擾,部分人甚至還要與抑鬱症、躁鬱症等精神疾病做鬥爭。以前,大家都不願提起精神疾病,覺得不好意思。現在雖然越來越多的人開始關心和重視它,但還是有很多人對精神疾病有誤解,認爲它是負面的東西。

清華大學玉泉醫院醫師申晨煜注意到了這樣的情況,便在幾年前開始通過視頻及圖文的形式分享精神健康相關知識,幫助人們克服對於精神疾病的恐懼心理,引導人們理性認識、積極就醫。

在申醫生的微博評論區,我們時常能看到粉絲提出自身的困惑,或是表達收穫與對申醫生的感謝。在置頂微博中申醫生寫道:“發現陸陸續續有人點贊、喜歡,甚至有些朋友會留言說‘醫生,你是不是在我家裡裝了監控,怎麼會如此準確地描述出來我的感受’,看到這樣的評論,我是很受鼓舞的。”

對於許多患者來說,醫生的理解與熱心回覆,幫助他們度過了初期對疾病了解甚少的焦慮階段;另一方面,醫生們也在與網絡病友互動的過程中收穫了價值感與職業認同。

不止是申醫生,近年來我們欣喜的發現,在工作之外,越來越多的醫生們正通過社交媒體傳播醫療科普知識,在傳統的職業與晉升路徑之外,開闢出一條屬於自己的醫療科普之路。得益於他們的付出,許多患者及關心身體健康的人們以最便利的方式、最低的成本獲得了醫療知識,收穫了安心與健康。

02

2個月漲粉10w+

專業、真心與關心纔是他們的“流量密碼”

北京中醫藥大學東直門醫院腫瘤科的胡國臣醫生,2023年10月19日纔剛剛開通微博,作爲冷啓動賬號,僅靠優質內容輸出,他入駐微博至今就收穫了近13w粉絲。

“忍一時甲狀腺結節,退一步乳腺增生”,年輕人一邊在網絡上自嘲,一邊又偷偷在社交媒體檢索與結節相關的科普視頻。

看到人們的焦慮,胡醫生結合專業所學,以結節等常見病入手,科普中醫與疾病知識,獲得了粉絲們的喜愛。從甲狀腺結節到肺結節、乳腺結節,再到更進一步的癌症治療,胡醫生深入淺出的講解諸多疾病背後的中醫原理與診療方案,並積極與評論區提問的人們互動。

因內容優質,最終胡醫生關於#身上出現結節堅持做2個動作#的微博因廣受關注進入了微博「上升熱搜榜」,也幫助他收穫了一批忠實粉絲。

胡醫生的成功並非個例,通過與社會熱點話題做結合,許多醫生都通過醫療科普在微博上短期內收穫大量的關注,提升個人影響力。如乳腺外科醫生王子函就通過積極參與實時熱點話題,提供乳腺相關的醫學知識科普,日常與粉絲在評論區互動,3個月內實現了近10w的粉絲增長。

南方科技大學醫院心血管內科的虞主任也在入駐微博不久就收穫了大批粉絲。伴隨着流行病的突發,肺炎支原體感染等話題不斷登上熱搜,大衆對於治療藥物愈發關注。通過迴應人們對於肺炎支原體感染和藥物使用的關注,短短一個月,其微博賬號就上榜V影響力榜,從9月5日入駐至今漲粉11w+。

虞主任並未想到入駐這麼短的時間便能收穫如此多的粉絲,而之所以選擇微博作爲發佈平臺,他看重的正是微博強大的傳播力與影響力:“在微博能夠快速讓大衆看到心血管方面的科普知識,提前進行心血管的預防,減少心血管疾病的產生。這一方面能讓大衆看到我的內容科普,提高心血管知識,同時也提高了我的知名度和影響力。”

對於一些冷啓動賬號,醫生們從零開始做醫療科普,經過一段時間的內容輸出與粉絲互動,都能夠收穫許多正反饋。廣東省人民醫院婦產科陳主任就是很好的例子,11月20日入駐至今漲粉13w+,每日更新、專業分享、積極互動,正是他收穫了大批的粉絲關鍵。

03

從線上到線下

她們收穫了更多的信任

爲什麼眼科醫生自己不做近視手術?擁有330w微博粉絲的@眼科小超人老樑,在微博上解答了這一問題,隨後獲得了許多00後、甚至10後的留言與點贊。

5年開出14家診所,在守護大家視力的同時,通過微博與關注視力健康的用戶互動也爲她的診所帶來了更多患者。“門診的家長很多都來源於網絡平臺,微博是居多的。”也正因爲此,樑醫生將大部分精力都放在了微博,持續更新優質醫療科普內容。

樑醫生直言,側重微博平臺,是因爲“微博的內部循環特別好”。她說“短視頻平臺太雜,我偏愛喜歡文字閱讀的讀者,想吸引受過一定教育水平且愛惜健康的人”樑醫生希望通過輸出深度內容而不僅僅是碎片化知識,影響更多人的用眼習慣。

堅持在微博做醫療科普多年,樑醫生看到許多最初關注她的粉絲收穫了更好的人生,部分粉絲成爲了媽媽,進一步來諮詢孩子的視力保護問題,這種信任的傳承,也讓她看到了醫療科普的價值與力量。

通過醫療知識的分享,@楊陽中醫 也收穫了許多素未謀面卻又深度交流的“賽博患者”,其中一些專門找到了她線下看診。“楊大夫我是看微博來找你的”,在看診時聽到這樣的“開場白”,總能讓楊醫生內心生出一絲親切感。

在寫微博的過程中,楊醫生看待粉絲的態度也發生了許多轉變。“剛開始關注的人是粉絲數字,慢慢的這些數字變成了具體的人,變成朋友。我有時也會去關注粉絲,她們都是很生動的人,也很關心我,把我當成朋友一樣。一開始覺得有些人問問題很奇怪,但是時間長了就像我身邊的朋友,我願意去回答,也能看到大家態度的轉變,我認爲這是很好的交流。”

爲了方便線上粉絲問診,微博專門爲醫生羣體定製了“醫生號”功能,不僅醫生們可以更好的傳遞醫療科普知識,增進與大衆的交流,患者也能夠更便利的線上問診或找到醫生線下就醫。北京大學第三醫院心臟外科醫生凌雲鵬就認證了自己的醫生號,打造“1分鐘系列”心臟類醫學知識科普的同時,也方便與粉絲和患者的溝通。

04

包容與支持的平臺

如今是醫療科普內容的“好時代”

當感覺身體不舒服時,很多人都習慣先去社交媒體上查一查,看看能不能找到些解決問題的辦法,或是獲得進一步就醫的建議指引。但是網上的信息太多太亂,要找對好的醫療科普信息並不容易。

@蝦米媽媽(餘醫生)作爲近15年的微博使用者與創作者,如今已積累了560w粉絲。多年通過微博傳遞醫療健康科普內容的她,見證了微博對於醫療垂直內容不斷重視與扶持的過程。

從開啓直播、推動內容付費,再到動員、邀請醫生做科普,餘醫生認爲“微博在醫療內容領域是最包容、最寬鬆的平臺。用微博做科普、做個人品牌都非常友好。”

爲了營造更好的醫療科普環境,微博採取“外緊內鬆”的模式,通過明確的規則約束,給予醫療內容一定的自由度,避免一些平臺輕易封號限流的醫療內容傳播困境。醫生們能夠更好的輸出專業知識,在幫助患者的同時,收穫價值感與認同感。

如今,正是醫療科普內容的“好時代”。在平臺的幫助下,專業、優質的內容終將衝破海量信息走到人們面前,打破“酒香還怕巷子深”的困境。而像餘醫生一樣選擇微博作爲醫療科普平臺打造個人IP的醫生還有很多,他們在微博上爲患者答疑解惑,與同行交流切磋,也積極參與熱點話題的構建。

而隨着越來越多的醫療工作者參與進醫療科普之中,相信未來我們將擁有更好的公共醫療科普內容與線上醫療諮詢生態。在這一過程中,醫生們與患者之間的信息鴻溝有望縮減,辛勤付出的白衣天使們,也將收穫更多的社會理解與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