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解封 器捐人數回升 醫師促比照安寧照護推廣

臺北榮民總醫院4日舉辦112年器官捐贈感恩會,院長陳威明(左六)與捐贈者家屬代表合影,感謝他們的無私大愛。(臺北榮總提供/王家瑜臺北傳真)

我國疫情前每年器官捐贈人數約330到350人,但2021年本土新冠疫情爆發,捐贈人數僅剩294人。今年疫情解封,可望回升疫情前水準,但醫師認爲「臺灣還有很大努力空間」,器捐應比照安寧照護,成爲醫師和末期病人家屬會談的例行項目,政府要帶頭做,讓器捐氛圍逐漸普及。

2021年本土疫情嚴峻,三級警戒期間單月捐贈人數只剩個位數,全年更是創5年新低,只有294人。今年隨着疫情解封,截至11月已有315人完成捐贈。

64歲的高先生今年7月騎機車發生車禍,醫師評估可能撐不過幾天,妻子、大哥和4名子女在24小時內做出決定,同意捐出肝臟、腎臟和眼角膜。女兒說,從沒想過爸爸會因爲車禍離開,讓她深感人生無常,於是在今年父親節時完成簽署器捐同意書,當作懷念爸爸的方式。

臺北榮總移植外科主任林釀呈指出,我國器捐人數逐年增加,但以眼角膜組織居多,至於肝臟、腎臟、心臟、胰臟等器官,每年仍維持100到120例。根據器捐及病主中心統計,國內尚有1萬1351人正在等待器官捐贈,以腎臟8708人最多。

中華民國器官捐贈協會理事長江仰仁表示,全球器捐成效最好的是西班牙和美國,西班牙採默許制(推定同意制),美國則是詢問制(選擇同意制),過去西班牙一直領先,但疫情後美國追上西班牙,顯示「如何告知末期病人家屬器捐選項」很重要,而臺灣在這方面還有很大的努力空間。

江仰仁指出,國內僅將「病人末期告知家屬器捐選項」列在醫院評鑑項目中,但衛福部並未清楚訂定條文,政府沒有嚴格去做。既然安寧照護在醫院已經是例行事項,器捐也應該比照,納入醫師和病人家屬會談過程中,讓器捐氛圍慢慢普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