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情寒冬 國表藝投1.28億元撐藝文

疫情再度衝擊藝文產業,根據文化部統計,估計到6月初藝文界的損失爲近6億元,不少表演團隊苦撐。圖爲國家兩廳院。(國家表演藝術中心提供)

疫情再度衝擊藝文產業,根據文化部統計,估計到6月初藝文界的損失爲近6億元,不少表演團隊苦撐,文化部也提出藝文紓困4.0,國家表演藝術中心(國表藝)董事長朱宗慶表示,已重新盤點場館資源,提出五個方向預計投入1.28億元資源,陪藝文界度過寒冬。

去年6月7日是藝文場館解封之日,但今年卻再度遇上封館,朱宗慶表示,二度長期停演,對錶演藝術的傷害很大,「這不只是演出取消和延期,後續資源會受到衝擊和影響,要恢復需要一段時間,在這冰凍時期,我們要儘可能存好表團能量,以及思考在疫情後,怎麼帶觀衆劇場,讓一切順利接軌。」

今年國表藝因應作法包括,延續去年的場租減免以及售票系統佣金減免措施期程節目延期的後續檔期安排,持續支持國內作品製作和研發,數位觀演平臺的擴充和人才儲備,以及推動數位文化行動計劃

此外,疫情下的表演藝術,勢必要有不同呈現方式,國家兩廳院藝術總監劉怡汝表示,5G創作和數位直播,都會繼續發展,如:今年3月曾和荷蘭阿姆斯特丹劇團合作,推出以現場直播方式,讓臺灣觀衆坐在劇院看戲,「他們的線上劇場,一場票房可達3、4千張票,有很大的發展,值得參考。」

臺中國家歌劇院總監邱瑗表示,近年開始開發數位觀演節目,對觀衆和藝術家都有很大的改變,之後將加強化數位學習網域,讓線上學習也有沉浸式效果。國家交響樂團郭玟岑表示,將積極規劃新制作,推動線上和數位發展,如:新的聲音節目(Podcast)也將推出。

衛武營藝術總監簡文彬表示,過往國際慣例,在兩、三年前就把一檔節目的檔期敲好,這樣的模式已被打破,「未來創作需要思考防疫版本應該怎麼演?以因應疫情的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