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民意爲依歸 下架民進黨

(圖/翻攝中時新聞網直播畫面)

在國民黨全代會完成推舉侯友宜爲總統參選人之後,郭臺銘於臉書發文,仍然以「民意大於黨意」爲藉口,並以孟子所說的「雖千萬人吾往矣」,展示其勇氣與決心。顯然郭臺銘仍然未忘情於總統職位,企圖以魯陽之戈,迴天返日。

郭臺銘將會在最後做出怎樣的決定,目前恐怕沒有任何人能夠臆測得出來,但是,他所依據的「民意」,究竟是以什麼來判斷的,卻是一大問題。「民意如流水」,是變動不居,隨着時潮的變化,高低起伏、一月數變,沒有人能說出個確準。

姑不論郭臺銘當初自信滿滿的參與國民黨的徵召,是擁有多少他自認能超越黨意的民意,但全代會中出席支持侯友宜的縣市長、民意代表、立委參選人,如果還說這只是「黨意」,而非「民意」,恐怕就是故意在掩耳盜鈴的了;更遑論相關的民意調查,在郭臺銘加入戰局的「四腳督」之下,郭臺銘也是隻能敬陪末座的,究竟郭臺銘所認知的「民意」在哪裡?恐怕也應該是心裡有數的吧?

據民意機構的調查,全臺灣有60%的民衆,是希望能「下架民進黨」的,這豈非才是最大的「民意」?但是,這些「民意」紛歧複雜,柯文哲、侯友宜、郭臺銘,甚至韓國瑜,都不乏支持者,郭臺銘又是從哪來的自信,認爲這些「民意」是專屬於他一個人的?

郭臺銘引用孟子的話,「雖千萬人吾往矣」,倒真的是具有十足的勇氣與決心。可惜的是,郭臺銘真的不懂孟子,只知道有一己匹夫之勇,正如孟子所批判的北宮黝、孟施捨一樣,自以爲是,發憤而怒。殊不知「這千萬人吾往矣」的勇氣,是有「自反而縮」的前提的。「自反而縮」,「縮」者,正也、直也,必須「配義與道」,才能至大至剛,郭臺銘自不妨捫心而問,你的所作所爲,果真能「配義與道」嗎?

什麼是「義」?什麼是「道」?簡單來說,在民主時代,多數的民意就是「義」、就是「道」。在郭臺銘的發文中,對民進黨貪腐無能、將可能爲臺灣帶來戰爭危機的批判,當然是人所共知,且已經迫不及待地希望政黨能夠輪替,將民進黨拉下臺來的了。這正是民心所向的「正義」,也是從政人士必須依從的「正道」,舍此而不由,又豈能真正符合「民意」?

「民意」歸趨如此,其實不止是郭臺銘應該有所體認,更是所有非綠的候選人必須認清的。民進黨的基本盤有35%,其餘的65%,一旦被其他人所瓜分,不僅沒有任何一個人可以得票率超過賴清德,甚且其邊際效應,會連立委席次也還是讓民進黨輕鬆過半。未來4到8年,臺灣人的處境,恐怕會越來越危疑不安。

其實,賴清德所標舉出的「民主與專制的選擇」,根本就是忽略了臺灣早已是實施了數十年的民主國家,反而是民進黨控制媒體、箝壓輿論的作爲,寖漸走上了專制的道路,而挑撥仇恨、撕裂社會、盲目反中,更難免讓臺灣陷入兵兇戰危的險境,而其整個執政團隊,貪污腐敗、用人唯親,更與其當初「清廉勤政愛鄉土」的諾言,背道而馳。

反觀非綠的國民、民衆兩黨,標舉出「戰爭與和平的選擇」、「清廉與貪腐的選擇」,纔是真正的關鍵。沒有人希望臺灣會發生戰爭,更沒有人會對貪腐的民進黨有所期待,而這纔是爲何要「政黨輪替」的道理所在。藍與白這兩個最重要非綠政黨,乃至郭臺銘,在相互競爭之際,更應思考的是,如何既競又合,同心協力,「配義與道」,以多數的民意爲依歸,落實「下架民進黨」的責任!(作者爲退休大學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