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苗是不是安慰劑?

今天私密羣裡討論新冠疫苗比較多,意見很不統一。

1

香港

中國香港可以爲我們提供很好的參考數據,因爲病毒也是奧密克戎,數據公開可驗證。

截至2022年3月12日,香港的一針接種率爲90.9%,二針接種率爲79.9%,三針接種率只有33.1%。主要是復必泰,其次是科興。

香港本輪疫情感染人數達到百萬,根據香港大學的研究數據,兩針科興疫苗的有效率是1%,三針也只有8%,但三針復必泰的有效率是77%。

在預防新冠感染上,科興疫苗等同於安慰劑。

我們再來看看死亡數據。

截至4月14日,香港感染新冠共8735人死亡。

根據香港大學的研究數據,兩針科興的重症有效率是60%,三針是80%,雖然與復必泰還是有差距,但差距沒有預防感染率那麼明顯。

在預防新冠重症上,科興疫苗是有效的。

所以,數據結果很明顯:科興疫苗能夠防重症,不能防感染。

這叫讓我想到,疫苗都不能防感染,但有人說連花清瘟膠囊可以防感染。中醫就像保險,本來是好東西,但被一小撮利慾薰心的人玩壞了。

2

老人

香港新冠死亡者絕大部分都是80歲以上的老人,年齡中位數爲86,其中未接種疫苗者達73%。

跟其他國家地區相比,中國香港的老人疫苗接種率是比較低的,其中80歲以上老人的接種率只有11.7%。

老人疫苗接種率偏低,是香港新冠死亡率居高不下的主要原因。

根據香港政府官網的數據,無論有沒有接種疫苗,80歲以上老人的病死率遠高於其他年齡組。

但是80歲以上老人,未接種疫苗的病死率是16.2%,一針病死率就降到了6.6%,二針是3.68%,三針是0.98%。

無論是接種科興疫苗或輝瑞疫苗,疫苗確實都能明顯降低老人的病死率。

按疫苗種類來分類看,對於80歲以上老人,接種疫苗後的病死率如下:

一針科興疫苗5.83%,一針復必泰疫苗3.44%;

兩針科興疫苗2.95%,兩針復必泰疫苗1.51%。

科興疫苗的病死保護率顯著不如復必泰,但能夠降低病死率是毋庸置疑的。

綜上,老人很有必要接種疫苗。

至於年輕人,可打可不打。

流感數據統計最全面的是美國,根據美國疾控中心的公開數據,流感病死率0.1%左右。其中2017-2018年的流感最高峰,感染4100萬,死亡5.2萬人,病死率0.13%。

而根據香港數據,30-39歲未接種疫苗的病死率是0.05%,顯著低於流感。年齡段越年輕,病死率越低。

但老年人就很不一樣,60-69歲未接種疫苗的病死率已經是2.06%,顯著高於流感,更別提80歲以上了。50-59歲的病死率也達到了0.84%。

所以,上了年紀的人必須打,年輕人可以不打。

3

大陸

根據國家衛健委的數據,截至4月18日,60歲以上老年人的新冠疫苗接種率爲85%。

但沒有公佈80歲以上老人的接種率。

根據外網第三方的數據,在中國大陸,80歲以上老人的疫苗接種率只有20%左右。

如果這個數據是接近真實的,那麼這就爲當前的中國抗疫指明瞭方向:抓緊時間爲80歲以上的老人接種疫苗。

80歲老人的接種率這麼低,我想主要原因在於擔心副作用。如何打消老人們的這個顧慮,就需要專家和政府來用心思考。

當前上海疫情牽動着全國人民的心。根據上海疾控中心的公開數據,截至4月25日,上海市共有新冠死亡病例190例,平均年齡82.5歲,70歲以上佔比86%,80歲以上佔比68%;

除1例心源性猝死之外,其餘死亡原因均爲基礎性疾病;

死亡病例中12例曾接種過新冠病毒疫苗,其餘均未接種新冠病毒疫苗。

結合香港的案例和上海的數據,這很好說明:死亡的根本原因不是新冠,而是因爲未接種疫苗而導致的免疫力不足,引發基礎性疾病。

新冠是誘因,不是主因。

所以,上海要想打贏這場疫情攻堅戰,必須依靠疫苗:

抓緊時間給老人接種疫苗。

4

疫苗

中國大陸接種的疫苗主要是國藥疫苗和科興疫苗,都是滅活疫苗。

國藥集團是央企,但科興疫苗的生產企業“北京科興中維生物技術有限公司”是有點奇怪的。

它現在的股東,都是2020年底突擊入股的,那正是國產疫苗剛剛問世的時候。

控股股東科興控股(香港)有限公司,是科興控股生物技術有限公司的全資子公司,科興控股的註冊地位於加勒比海的安提瓜島,股東是一羣華人。

二股東中國生物製藥有限公司,是註冊在開曼羣島的家族企業,股東全部姓“謝”。

其他的我也不敢多說了。

很多人擔心疫苗的副作用,其實國產疫苗是滅活疫苗,從醫學角度講,副作用比輝瑞mRNA疫苗要低,更加安全。

但如何打消民衆的顧慮,這又不僅僅是一個醫學問題,需要一定的智慧。

今天,國藥集團的奧密克戎滅活疫苗已獲得國家藥監局的批示。消息一公佈,國藥集團的股票直線拉昇漲停!

資本市場的表現表明,民衆都盼望着疫苗能夠及早控制這場疫情。特別是上海人,還有北京人。

最終能控制疫情的,一定是疫苗。

但由於疫苗只能防重症不能防感染,因此我們更應該關注新冠重症數量,而不是感染數量。

—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