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財社論:慎言市場失靈,有效需求不足仍待破解
根治有效需求不足,仍是當前我國經濟的重要課題。
11日央行發佈最新金融數據顯示,前十個月人民幣貸款增加16.52萬億元,比上年同期少3.96萬億元,其中10月新增人民幣貸款5000億元,較去年同期的7384億元下降約32%。
金融數據相對弱於預期,主要受政策傳導的時滯疊加去年政府債券新增規模較高等影響。其實,10月金融數據存在一定邊際改善跡象,M1同比增速出現邊際回升,M2同比也出現連續五個月回升。隨着一系列增量政策陸續落地,相信社會預期和市場信心將出現持續邊際改善的態勢。同時,隨着地方化債政策的有效落地,經濟體系中債務鏈條的紓解、經濟循環的通暢、風險敞口的收窄,將爲中國經濟帶來輕裝上陣的積極信號。
不過,當前有效需求不足依然突出。企事業單位貸款新增1300億元,同比少增3863億元,且短中長所有期限都出現同比少增,警示企業所面臨的有效需求不足壓力。
破解有效需求不足是當前中國經濟的核心,一切增量政策都應圍繞其展開。針對這一問題,目前人們在認知和策略應對上存在分歧,有觀點認爲有效需求不足是一種典型的市場失靈,需強化短期刺激策略,也有觀點認爲關鍵是着力解決經濟背後的結構性問題。
改革開放以來的經濟發展史告誡人們,慎言市場失靈,任何政策的立意都應是降低體制機制成本。市場失靈本質上是一種功利性的合目的表達,很難有一個一致性的定性和量化答案,每一個體基於自身處境所做出的選擇,本身是一種正常的市場行爲。
爲此,當前增量政策的着力點,不應對準個體動機,而應將重點放在如何改變個體行爲動機的選擇條件和場景等領域,如豐富個體選擇菜單,降低個體選擇成本,提高選擇菜單的可信度等。
以居民爲例,要讓居民放開手腳消費,關鍵是給其預期的穩定收入函數,以及對未來的安全感和可預見性,這就要求增量政策需圍繞創造就業機會,提升社保福利水平等,讓人們能感知到未來有安全、生活有保障,不需積累更多預防性儲蓄,這才能真正有效促使個體將更多收入用在當下。否則單純通過刺激政策,將居民預防性儲蓄趕向消費市場,帶來的不一定是需求改善,反而是個人資產負債表惡化,這必須加以規避與預防。
以企業爲例,要真正促進國企敢幹、民企敢闖、外企敢投,需持續深化各領域市場化改革,量化政府與市場的邊界,通過輕稅薄賦、簡政放權等充實法治化營商環境,打造市場競爭中性原則,明確有效政府的行權範圍需有限政府定義邊界感,唯有如此才能從體制機制上拓寬市場可信可行空間,提高投資邊際收益率。
蘊藏經國術,輕棄度關繻。紓緩有效需求不足的根治之策,是拓寬個體選擇約束集,讓個體偏好在可能的安全邊界自由施展。微觀動機在匯聚成宏觀行爲的過程中,市場會用價格信號、風險偏好等來說話和表達,因此唯有尊重和敬畏市場,才能讓微觀動機開出宏觀的繁榮之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