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不貪爲寶
《左傳·襄公十五年》記載,春秋時期,宋國有人得到了一塊玉,把它獻給子罕,子罕不肯接受。獻玉者說:“以示玉人,玉人以爲寶也,故敢獻之。”子罕曰:“我以不貪爲寶,爾以玉爲寶;若以與我,皆喪寶也,不若人有其寶。”獻玉者以璞玉爲寶,而子罕以不貪爲寶,同一個“寶”字,卻彰顯出截然不同的價值追求。這也啓示我們,惟有以心若無物的心態對待不屬於自己的財物,擦亮清正廉潔的爲官底色,方能不被外物所絆,不爲誘惑所動,防微杜漸守清廉。
古往今來,有不少清官廉吏以“不貪”爲寶,視廉潔爲首要。東漢羊續居官清廉,持節一生。任南陽太守時,將他人所送之魚,懸於府宅大梁,用以謝絕饋贈,百姓交相稱頌,敬譽爲“懸魚太守”。唐朝姚崇爲官廉明,“聳廉勤之節,塞貪競之門”,推崇廉潔勤政的氣節,堵住貪腐拉攏的門道,成爲以“不貪”爲寶、廉慎爲師之典範。清代著名書畫家、文學家鄭板橋在任山東範縣、濰縣縣令期間,施政有方,兩袖清風,辭官離任時,百姓傾城相送,令其甚爲感動,遂畫竹題詩以贈士民:“烏紗擲去不爲官,囊橐蕭蕭兩袖寒。寫取一枝清瘦竹,秋風江上作漁竿。”無數前賢聖哲克勤克儉、廉潔自律,成爲廉政典範。
時代在發展,世事有變遷,但清廉永遠是爲官從政的必備品格,更是我們共產黨人執政爲民的鮮明底色。革命烈士方誌敏在《清貧》中寫道:“清貧,潔白樸素的生活,正是我們革命者能夠戰勝許多困難的地方。”字裡行間流露出革命者的節操和凜然正氣。當年犧牲在重慶白公館、渣滓洞的革命烈士,雖身陷絕境仍心繫組織,秉持廉潔準則,向黨組織提出史稱“獄中八條”的建議,其中“防止領導成員腐化”和“重視黨員特別是領導幹部的經濟、戀愛和生活作風問題”,至今讀來仍令人警醒。
黨員幹部是人民的公僕,清正廉潔是爲官從政最起碼的要求。但是,在現實生活中,仍有一些黨員領導幹部私慾作祟、利令智昏,淡忘了初心使命,在各種誘惑面前定不住心神、穩不住陣腳,在糖衣炮彈面前敗下陣來。
新徵程上,我們仍將面臨各種各樣的風險和挑戰,必須堅定政治方向,站穩人民立場,把牢思想“總開關”,常補“精神鈣”,常思“貪慾害”,常緊“紀法弦”,不斷增強明辨是非的洞察力、抵禦誘惑的自制力、鏡鑑過失的醒悟力,始終保持共產黨人的浩然正氣與高尚品格,當好良好政治生態和社會風氣的引領者、營造者、維護者,以清廉有爲的實際行動向黨和人民交出一份合格的答卷。(魏順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