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本本支教日記,寫滿“暖”字
*本文爲《半月談》2024年第20期內容
新疆喀什地區活躍着一羣來自山東棗莊學院的大學生。自2018年以來,棗莊學院先後選派11批2211名在校大學生、44名帶隊老師赴喀什頂崗支教,覆蓋從幼兒園到高中的全學段。來新疆爲什麼?兩千學子用赤子之心作答。
很難,但很暖
來新疆支教的第一天,棗莊學院2020級心理與教育科學學院學生藍雲翔捧着全班的花名冊犯了愁——每個名字都很長,有的還有點“拗口”。爲了弄懂這些名字的意思,她和同伴一起,下班後在宿舍裡查資料。“古麗意爲花兒,阿依木代表月亮般的女兒,阿娜爾意爲石榴……”藍雲翔說,“學生的名字蘊含父母的祝福與期望,無論如何不能叫錯。”
“每當以老師的樣子站在學生面前,我便自信起來,想爲學生撐起一片天。”棗莊學院文學院學生於嘉琪曾任教於疏勒縣實驗學校,提及支教中一次師生互動,難掩感動。
2023年9月21日,支教的第13天,於嘉琪讓學生以開火車的方式輪流背課文,並開玩笑說“背不出來的會有小懲罰”。
“輪到一位男生背課文時,他站起來不說話,只是低着頭,不久,他開始吧嗒吧嗒掉眼淚,有同學開始起鬨。他坐下後,情緒很低落。”於嘉琪說,“我小時候和他一樣內向,老師一提問就縮脖子,總擔心被人笑話。我特別害怕這件事會傷害他。”
課後,她在一張信紙上工工整整地寫下話語:“老師沒有懲罰你的意思,性格內向沒有任何錯,老師知道你善於思考,做事認真仔細。你不必爲了別人去改變自己的性格。我們可以內向,但輪到展示自己時,一定要勇敢。”於嘉琪趁課間把紙條塞給男生。那天之後,男生回答問題時再也沒哭過。
2018年至今,來自棗莊學院的學生累計在疏勒縣教授6000多個班級,服務當地師生40萬餘人,教學時長60萬課時。記錄支教團支教經歷的支教日記,每年都在變厚,目前收錄近千篇,總字數達到100多萬字。
一本本厚實的支教日記裡,“暖”是高頻字。外國語學院學生黃子晨在日記裡寫道:“班裡唯一的漢族學生趙軒頡,每天與維吾爾族同學玩在一起,團結友愛,他們每天放學都會暢快地和老師說再見,光是這簡單的話都讓我感到溫暖。”數學與統計學院學生王福婷在日記裡寫道:“在孩子們的眼裡,我是無所不能的老師,以後我也會帶着這份溫暖的力量勇敢前行。”
支教是場接力跑
“支教的大學生非常優秀,我特別想把他們留下來。”喀什地區疏勒縣八一中學校長郭明興說,這些在校生會備課會講課,上手很快,而且用心用情。
山東省援疆指揮部幹部人才組副組長、喀什地區教育局副局長王玉龍說:“支教大學生承擔大量多學科教學任務,積極參與學生管理、社團活動、校園文化建設、社區服務,作用很大。”
今年6月,棗莊學院畢業生魏文婕在疏勒縣策劃了一場畢業演出。坐在臺下的,除了支教團的夥伴,還有喀什當地的幹部和師生。夜幕中,投向舞臺的目光滿是讚賞與祝福。
爲了彌補支教團部分應屆畢業生無法回山東參加畢業典禮的遺憾,棗莊學院每年都會將學士服、畢業證書寄到新疆,由校領導在新疆爲他們撥穗。無論是“出征”還是“凱旋”,棗莊學院的操場上總站滿師生和家長。大夥的掌聲代替語言,一浪高過一浪。
2018年至今,百餘名棗莊學院畢業生通過西部計劃、新疆專招等畢業生就業項目,主動選擇去新疆工作。2021年援疆支教學生冀騰飛,2023年8月再次回到疏勒縣,開啓第二次援疆支教。“2022年末,一名新疆家長加我微信,向我問好。我的心一下子被擊中,決定回去。”他說。
棗莊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盧衍鵬說:“支教學生的教學水平和能力大大提高,他們的個人成長、心得體會也成了思政課上的生動案例,有助於引導師生把個人理想追求融入國家和民族事業中,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
“援疆支教是一場接力跑,每一棒都要跑出好成績。”棗莊學院黨委書記高峰說,“支教團要爭做大美新疆的建設者、民族感情的傳播者和民族團結的促進者,爲新疆教育事業貢獻自己的智慧和力量。”
半月談記者:張力元 李志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