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半超過45歲!臺灣人口紅利快消失 4年後恐難找新人

「壯世代喔,就是要衝撞這個世代啦!」臺泥綠能嘉義廠經理林志堅(圖右)說。2025年臺灣進入超高齡社會,中高齡佔比將過半,使人生中場轉換職涯跑道、技能再造,成爲個人和企業共同的課題。 (攝影者:陳宗怡)

2024年即將進入最後一季,再過3個月,臺灣就要迎接一個全新的時代。

這個時代叫作「超高齡社會」。

根據國發會的推估,2025年臺灣65歲以上人口占總人口比率即將正式突破20%,換句話說,每5個人中就有1個人超過65歲。

再3個月,45歲以上將佔過半人口

人口紅利快消失!4年後恐難找新人

並且,全臺灣45歲以上的壯世代,也在明年突破半數,達到51%,每2個人就有1人超過45歲。再往後推估,到了2028年,15至64歲的工作年齡人口,將從目前佔總人口的69%,掉到66.3%,首度跌破3分之2。

屆時,臺灣的人口紅利時期(指15至65歲人口占總人口比率達66.7%以上)正式結束,社會不再有充沛的青壯勞力,人力資源將面臨重整。

這將是企業的存亡關頭。如果今天企業還堅持用過去的思維、不思考如何善用45歲以上的勞動力,4年後,你可能找不到任何新進員工。

然而,並非所有企業都理解這件事。商周本次與104人力銀行合作進行「DEI壯世代百強企業」大調查,這是全臺首度運用量化及質化的評比,大規模篩選壯齡聘僱友善企業的調查。

勞動部將「中高齡勞工」的定義,以45歲爲分水嶺,本調查沿用勞動部定義,將45歲以上通稱爲壯世代。DEI則是Diversity(多元)、Equity(公平)、Inclusion(共融)的縮寫,中文稱爲「多元共融」。

但是,在跟企業募集問卷時,曾有知名企業人資來電迴應:「要填問卷可以,但請不要給我們獎!」

彰顯企業內的年齡共融,難道不是好事嗎?爲什麼成了避之唯恐不及的榮譽?我們追問,對方囁囁嚅嚅說:因爲不想被貼上「老人企業」的標籤,擔心因此未來招募青年人力時,將遇上困難。

面對缺工,企業卻卡「老」標籤

調查發現:友善壯世代,績效反而好

企業在人才招募上「喜青厭壯」,已非新鮮事。我們抽絲剝繭,從永續報告書中計算出一家家企業新進員工中51歲以上的比率。結果,就算是本次入選壯世代百強的友善企業,壯世代新進員工佔比平均也僅僅7%,未入選的企業,許多爲0%。

明明已是全面大缺工前夕,卻還用年齡刻板印象挑人,就像那句老笑話:「我們只想要新鮮的肝。」 本次評選出的百強企業,他們近3年平均每股盈餘(EPS)皆爲正成長,也顯示即使企業實現壯世代友善,依然能創下優於同業的業績表現。他們邀約45歲以上求職者面試的比率,更比一般企業平均值多出4.25倍。

我們也發現,產業特性很大程度決定了企業任用壯世代的積極性。

站在缺工海嘯的第一排,服務業從疫情前後開始陣痛換骨,他們懂得壯世代優點,也知道需要職務再設計;傳統制造業近年被半導體業搶人才搶得兇,開始思考如何跨齡共融,讓傳承成爲常態;而科技業仍以爲人才水位高,步調最慢。

深入採訪,我們看到,中高齡聘僱的前瞻企業做了哪些事!無論是員工不到100人的小型傳產公司、根本不缺人的熱門半導體企業,或臺灣第一家上市企業臺泥、高度需要人力的觀光餐旅龍頭晶華、品牌活潑的外企IKEA、或臺灣門鎖大王福興,都提前修煉進用壯世代員工的心態與方法,這6個職場共融好僱主,有的資源少,有的人力來源吃緊,他們如何辦到?

這僅僅是商周關注超高齡社會來臨的第一步,我們將持續前行,讓壯世代人才與友善僱主受到更多關注。

更多內容詳見「壯世代百強企業」封面故事、商周×104人力銀行「DEI壯世代百強企業」大調查結果。

※更多精彩報導,詳見《商業週刊》網站。

※本文由商業週刊授權刊載,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商業週刊第192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