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把秦俑劍 讓「秦王負劍斬荊軻」千古之謎有新解

在《史記-刺客列傳》中,對於荊軻刺秦王這一幕驚心動魄的場面描繪生動,但是後代不解:當時秦王身上的佩劍到底有多長,爲什麼秦王在緊急時刻無法拔劍,只能繞着柱子和荊軻繞圈圈?「負劍」又是甚麼樣的動作,能夠立馬把窘境逆轉?這把寶劍有多鋒利,秦王能一揮就把荊軻左腿削斷?這些千百年的疑問,隨着大陸西安秦俑一號坑出土的一把秦劍,有了新的解釋。

長期關注並且曾親身走訪秦俑考古現場的作家嶽南,在《復活的軍團》一書中提到,「從一號坑出土的青銅劍,儘管不能判斷是否秦王政當年斬荊軻之劍,但可以由此判斷他所佩寶劍的長度,不下91.3釐米(公分),以秦王政好大喜功的性格看,他的劍可能比出土的青銅劍更長,甚至達到120釐米(公分)。」

嶽南分析,一把超過1公尺長的劍,既長又重,如果秦王政將這把劍旋在腰間,「當身體急劇運動時,勢必造成大幅度擺動。隨着秦王政身體不斷的前傾,配劍就勢前移,直至胸前。」嶽南認爲,僅管秦王政身高臂長,懸在胸前超過1公尺的重劍,的確很難迅速脫鞘而出。

另外,對於侍從大喊「王負劍」,而後秦王才如大夢初醒般依言「負劍」,拔出寶劍反制荊軻。有部分史學家認爲,「負劍」是把劍移到背後反手拔出,但嶽南認爲,「負」應是今日的「扶」,只要秦王政扶住並抓好劍鞘,把劍恢復到原來腰間的位置,就可以迅速無礙拔出。

至於當場就把荊軻「斷其左股」的劍到底有多鋒利?雖然當年秦王佩劍已不可考,但嶽南以秦俑出土的青銅劍爲例,「一號坑青銅劍出土後,考古人員張佔民曾做了一個有趣的實驗,他先在桌上放一疊紙,然後輕輕將劍從紙上劃過,結果一次居然可以劃透19張紙,其刃之鋒利可想而知。」

嶽南書中還提到,經過科學鑑定後,發現這把青銅劍由銅、鉛、錫3種金屬構成,3種金屬的比例得當,才能達到「削鐵如泥、斷石如粉」的兵器極致境界,也爲當時工藝技術之精緻,留下最狂證據。

更多來自秦俑的驚奇傳說,都在「秦.俑──秦文化與兵馬俑特展」中精彩呈現。爲迴應中南部殷切期盼觀展的民衆,主辦單位自9月15日至12月18日,將展覽移師至高雄科學工藝博物館繼續展出。該展除了跨時空完整呈現秦代起源到滅亡,乃至對後世的影響外,同時也跨陝西、甘肅兩省,歷時3年策畫、溝通,讓此次特展既具學術研究的價值,又不失可看性,並區分爲「秦與周戎」、「東進稱霸」、「變法革新」、「秦始皇帝」及「漢承秦制」等5大展區,揭開更多2千年前秦人的歷史真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