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絨店夏季變身西瓜鋪,上海小店“拼”出生存之道
漫步在上海街頭,你時常會遇到一類熱衷於“拼”的小店。它們中既有夜幕降臨時變身都市酒吧的街頭咖啡館,也有在炎炎夏日售賣時令瓜果的羊絨專賣店,還可能是一邊搭售體彩一邊經營早餐煎餅的菸酒雜貨鋪。
在寸土寸金的上海,想要長久經營,靈活和變通很重要。在不斷變化的市場洪流中,一些小店以“拼”應變,既實現了降本增效,也搏出了一條生存之道。
小店“拼”出新花樣
步入夏天,位於上海黃浦區黃家闕路的“小施羊絨”店開始迅速“變身”。
老闆施麗芳將店內各色羊絨服飾仔細收起,爲西瓜小販騰出店鋪。一夜之間,掛着“小施羊絨”招牌的店鋪,已然成了一家西瓜專賣店。
在上海,像“小施羊絨”這種善“變”的小店並不少見。
它們用“拼”的靈活與智慧,應對着千變萬化的市場考驗。簡單一個“拼”字,方法卻很多樣——既有按照季節或早晚分的“時間拼”,也有將店鋪一分爲多的“空間拼”。
“小施羊絨”就是典型按季節劃分的“時間拼”。每年夏季是羊絨產品銷售淡季,對於“小施羊絨”來說,夏天開店別說盈利,收支平衡都難以維持。同樣,對於只做夏季生意的西瓜小販也是同理。考慮過自身業態季節性特徵後,施麗芳與西瓜小販“一拍即合”。每年5月至8月,西瓜小販會租下“小施羊絨”的店鋪售賣西瓜,待夏天結束,施麗芳再重新接手“小施羊絨”,繼續做羊絨生意。
附近的“小琴羊絨”也深諳“拼搭”之道。不過,“小琴羊絨”在夏季做的是涼蓆、涼拖的買賣。身處居民社區,多年來做的都是熟客生意,老闆只需在原店招上貼一張“加工涼蓆”的字條,羊絨店就可“一秒變身”。
“時間拼”的另一種模式是“早晚拼”。這其中,最典型的莫過於將“早C(Coffee)晚A(Alcohol)”融匯於一身的飲品店們。
2019年4月,知名咖啡連鎖星巴克在上海外灘源開了首家“星巴克臻選咖啡·酒坊”。隨後,越來越多的咖啡店加入其中,開啓咖啡與酒吧一體新模式。作爲全球擁有咖啡館最多的城市,上海的不少咖啡店也在轉型,爲都市人的飲品供應提供覆蓋全時段的多樣選擇。
除“時間拼”外,有些小店會選擇“空間拼”。
這些店往往共享一個路牌號,或兩三家分攤同一間店鋪。這種模式,常見於對空間要求不高的經營業態,比如泰康路上的小蔡修理店和隔壁網紅飲品店。目標客戶相似、需求互補的店鋪,也常會成爲“拼”搭子,比如連鎖咖啡品牌與房產中介公司共享線下店鋪。
曾在上海威海路上“拼”過店的徐子張,對此頗有心得。2023年夏天,徐子張看中了黃浦區威海路上的一個門面,因爲想嘗試經營線下包子鋪和線下咖啡館,權衡過經營成本後,索性將兩家店“合二爲一”。
然而,實際操作起來並不容易。“我做的都是加盟商的生意,需要先和兩個加盟商提前商議妥當,再和房東說明我想一個地址開兩個店,之後還要和監管部門諮詢如何將兩家店掛在一張營業執照上。等到這些手續弄完,差不多花了一個月時間。”徐子張說。
爲了攤薄成本,徐子張把三分之一的房租算在咖啡店上,剩下的算在包子鋪上。店鋪開張後,附近的上班族往往會在工作日的早上來店裡買一杯咖啡和一份包子,用中西合璧的“早餐CP”點燃一天的工作狀態。
“拼搭”的背後是“拼搏”
身處鬧市街區的小蔡修理店看着不起眼,生意卻一直不錯。常常一位顧客前腳剛走,又有新客走進店鋪,5平米左右的鋪子被擠得滿滿當當。
7年前,小蔡修理店有了“拼搭”的鄰居。短短几年,隔壁鄰居從咖啡店、服裝店、奶茶店到現在的酸奶店,換了一家又一家,而小蔡依然是小蔡。
“市場變化太快了,想要在大城市生存,不動腦筋是不行的。”老闆小蔡說,小蔡修理店是他父親1988年左右開的,爲了趕上市場變化,他們一直努力跟上時代的步伐。“從最開始修打火機、配鑰匙,到自學修理電水壺電視機等家電,再到後來學修手錶時鐘,市場有需求,我們就儘量跟上。這幾年,我又給店鋪拓展了鐘錶寄賣的業務。”小蔡一邊介紹店內滿牆的鐘表展示櫃一邊說,“做生意就是要懂得變通,如果只會修打火機,我們早就被淘汰了。”
近些年,線上購物的快速發展、連年上漲的房租以及經營成本居高不下等現實因素,給街邊小店帶來不小的經營壓力。可以看到,越來越多的小店開始拓展新業務,嘗試跨界合作,用“拼”的創新經營實現降本增效,努力在大城市的商業版圖中“拼”出一席之地。
上海黃浦區黃家闕路上的心怡雜貨店,就是這樣一家小店。雖然面積只有10多平方米,卻同時經營着雜糧煎餅、花卉、體育彩票、牛奶、菸酒飲料等多種業務,可謂“拼搭界”的集大成者。
“最開始,我們只賣菸酒和花卉,周邊居民說要買牛奶,我們就把牛奶棚加了進來。”心怡雜貨店老闆娘說,原先店門口的早餐煎餅攤是由一對外地夫妻經營,“前幾年人家回老家帶孫子,但周圍居民總是來問‘有煎餅賣嗎?’,我就自己學着做,接手了早餐攤的生意。”
雖然店裡“拼”的種類多,但能照顧店鋪的卻只有兩個人。每天早上5點,心怡雜貨店老闆娘和老伴便開啓了“連軸轉模式”,“早上5點不到,我老伴會起牀準備早餐食材。我一般5點鐘起來負責早餐生意,老伴負責其他生意。午飯後,我和老伴輪流休息吃飯,到晚上10點關門回家。附近居民都知道,我們這家店基本全年無休。”
在追趕市場變化的道路上,之所以如此“拼”,既有市場環境變化的外因,也有維持全家生計的考慮。小店的經營者們深知,唯有不斷創新打拼,才能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站穩腳跟。
“家裡有三個孩子要養,最小的還在上初中。房租從最開始的4000塊錢漲到現在的萬把塊,如果只做菸酒生意是不夠的。”老闆娘說,“現在活雖然多,但能保障全家五口人的生活,這點辛苦算不了什麼。”
爲更多小店創造“拼”空間
作爲市場端和消費端的“毛細血管”和“神經末梢”,小店不僅是衆多個體工商戶、小微經營者實現創業夢想的起點,其穩定發展更是維持億萬家庭生計的關鍵,關乎着我國經濟的活力和韌性。
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發佈的數據顯示,截至2023年底,全國登記在冊個體工商戶1.24億戶,佔經營主體總量67.4%,支撐近3億人就業。2023年,全國新設個體工商戶2258.2萬戶,同比增長11.4%。
“爲了讓小店在大城市獲得更好的生存空間,這些年,我們一直在探索如何通過政策層面扶持小店經濟。”上海市市場監管局登記註冊處專員郭婷婷說。
爲解決小微經營者租房難問題,2022年1月,上海市市場監管局發佈相關政策措施,提出“支持個體工商戶發展,探索實施社區服務個體工商戶集中登記模式”。通過聯動各街鎮的黨羣服務中心、鄰里匯等社區功能性載體作爲集中登記點,幫助社區內從事居民生活服務業的個體工商戶獲取營業執照。
今年5月10日,《上海市食品經營許可和備案管理實施辦法》也落地施行。“我們將原有19項食品經營項目簡化爲熱食類食品製售、冷食類食品製售等4個大類。”上海市市場監管局食品經營安全監督管理處副處長王瑋娟說,“這意味着小店可根據市場變化調整自家產品,在經營上擁有更大的靈活度和試錯空間,便利了小店多種業態混合經營的市場需求。”
不僅如此,上海還釋放了部分公益性空間,爲有創業夢的人們敞開大門。
在上海網紅街區愚園路上,上海長寧區江蘇路街道將一家沿街鋪面打造成一間給年輕人“拎包入住”實踐自己線下創業想法的“故事商店”。“開店必然會涉及房租、水電、人工等各項成本,前期貿然投入,對於剛剛起步的年輕人來說負擔過重,‘故事商店’就是希望能夠給年輕人線下創業提供一個‘輕巧’起步的試錯空間。”長寧區社趣更馨營造中心主理人許引蘭說。
作爲我國消費最具活力的地區之一,上海的小店不僅是城市煙火氣的生動寫照,也正在成長爲新業態、新經濟的“試驗場”。一系列經營新規的落地,不僅爲小微經營者提供了政策便利,更爲經營主體探索多種業態混合經營、嘗試新消費模式提供了底氣。
前不久,因合約到期,徐子張打算關掉在威海路的包子咖啡店。“第一次創業沒什麼經驗,走了些彎路。”徐子張笑道,“不過拼業態的嘗試還是成功的,有了這次經歷,我應該會在下次創業時做得更好。”
施麗芳則在今年初又開了一家小吃店,經營鍋貼和麪條,離“小施羊絨”只有百來米距離。“一方面想讓自己充實一些。”施麗芳說,“另一方面也想開家新店試試其他領域。”
作爲城市經濟中最草根也最生動的活力源泉,小店經濟既是城市就業的“蓄水池”,也構成了城市生活的煙火氣。對於愛“拼”的小店來說,“拼”不僅是尋求新的營收增長點,更是無數小微經營者在應對市場變化時不懈的拼搏韌勁。因爲小店們明白,愛“拼”纔會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