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泮池的遠見
(圖/本報系資料照)
創新的理想實現不容易,因爲先知先覺者不多,所以有「死亡幽谷」之說,其中若又涉及跨界的改革,那就更難了。臺灣系統大學3校跨際學習的成功上路,背後有值得按讚的故事。
世界的大學校園普遍沒有圍牆,主要是爲無縫接軌社會。臺灣系統大學包括臺大、臺師大和臺科大爲方便學生的跨校學習,倡議3校之間設立「大學之道」的通學單車道,串連沿線自然與人文景點,讓大學生騎單車跨校上課時,還能享受環保、健康又安全的通學之路。
2016年臺灣系統大學3校實施至今,已逾6萬人次跨校學習,但當初此一學程的推動非常不容易。臺灣各大學近年高唱教授治校,教授們又是最有主見而難溝通的族羣。它的成功得力於當時校長楊泮池的大力推動,及臺科大前副校長李篤中的穿針牽線。臺科大前校長廖慶榮說:「這是臺大、臺師大和臺科大3校發展的重要里程碑。它讓學生眼界、能力及胸襟大開,迎向人文、藝術和科技融合學習的新時代。」
每年6000人次的3校相互選課,對於學生太有幫助了!臺積電創辦人張忠謀等產業界體認到公平、正義、承諾和誠信對於企業的重要,建議大學廣開「倫理決策」課程。臺科大負責在IMBA開設此一跨校講座。筆者授課的經驗是,這個國內外跨校學生組成的課堂,由於文化、經驗和特長的不同,上課的互動 增進了語言能力和跨文化包容;更因專業和經驗的差異,促進了彼此對問題及決策不同視角的學習,讓上課充滿遇到高手的喜悅。
「當時臺大校長楊泮池是有遠見的。」3校傑出校友們談到跨校學習說:「技職、高中生要相互結合,大學的學習也要跨系、跨院和跨校,才能使專業和態度更上層樓。跨校師生的互動有助於撞擊出全方位的思維!」
以臺大建築與城鄉研究所爲例,臺大土木系很多學生來修臺科大建築系的課。臺科大有設計系,但臺大醫學院開的腦神經和行爲科學對學設計的人是必要的知識。臺師大的藝術人文和心理教育學程則對臺大、臺科大有志於文化創意的學生是塊寶。
臺灣各大學的財務資源相較歐美和大陸相去甚遠,但臺大、臺科大和臺師大各有世界級的專長領域,大學生們有更好的學習規畫,以及願意接受國際對話的衝擊,等於在世界一流大學學習。
跨校學習對學生走進國際和國內社會都是活生生的經驗。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謀衆人之利。臺灣系統大學的跨校學習,再經現任3位校長管中閔、顏家鈺和吳正己的開放加碼,更向前邁進了一大步。3校大學生們要珍惜這個福氣!(作者爲國家公益發展協進會理事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