癌症篩檢量大降23% 學者憂「疫情間接傷害」 醫:欠債該還了
新冠疫情趨緩之際,國民健康署和四大醫學會代表共同呼籲,勿因害怕疫情而耽誤癌症篩檢,錯失早期治療時機。(王家瑜攝)
根據衛福部去年(110)死因統計,癌症蟬聯第40年國人死因榜首,但近兩年受到新冠疫情影響,癌症篩檢總量比疫情前下降23.4%。臺大公衛學者陳秀熙提醒,癌症從無症狀到有症狀大約需2到5年,而疫情至今2年多,過去國內推動癌篩的成效「保證期」將至,呼籲民衆迴歸新常態生活時務必重拾癌症篩檢,否則恐成爲疫情的間接傷害,醫師也提醒,隨着疫情消散,大家有錯誤的安全感,但疫情期間欠下的「債」,是時候還清了。
根據國健署統計,110年四癌篩檢總量爲388萬9310人,共3萬9061人發現癌前病變,相較於沒有疫情的108年,大幅減少23.4%。國健署長吳昭軍提醒,沒有篩檢不代表癌症不存在,反而擔心因爲沒有早期發現病竈,治療將更加困難。
臺大公衛學院教授陳秀熙指出,癌症篩檢是及早投資,每投資1元就可以回收5元,一年可省下150億元,臺灣過去做得很好;但癌症從無症狀到有症狀大約2到5年,而新冠疫情至今約2年多,過去癌篩成效的「保證期」即將過去,國人迴歸新常態生活之餘,務必趕快回來做癌症篩檢,否則將成爲疫情的間接傷害。
臺灣乳房醫學會理事長陳守棟指出,每2年一次乳房X光攝影可降低41%的乳癌死亡率,附加價值是4成晚期患者可在早期發現,有機會免於乳房切除和化療,治療品質是上升的。他建議45歲以上女性謹記「生日篩檢」,一年做免費乳房攝影、隔年做超音波,交替篩檢可獲得很好的乳癌預防效果。
「隨着疫情消散,大家有錯誤的安全感,但疫情期間欠的債該還了!」臺灣消化系醫學會秘書長邱瀚模提醒,臺灣每15人就有1人罹患大腸癌,比例非常高,但疫情以來糞便潛血篩檢量掉了2成,相當於29萬人,更有許多人拿着2年前的檢查陽性報告而沒有進一步做大腸鏡檢查,其中恐有5%是大腸癌患者,但糞便篩檢陽性一旦拖超過1年未做大腸鏡,罹癌風險就變2倍,提醒民衆時間就是生命」
臺灣婦產科醫學會秘書長黃建霈說,所有癌症都是越早發現、越早治療越好,子宮頸癌也不例外,而子宮頸抹片是最佳檢查工具,國內過去20多年來已有很好的成效;有些人認爲年紀大就不用檢查,但子宮頸癌發生率隨年齡增加,如果可以早期發現,腫瘤切除不至於影響其他器官,可免於一輩子裝尿袋或灌腸,越晚發現、治療過程承受的痛苦越大。
臺灣頭頸部腫瘤醫學會常務理事呂宜興指出,口腔癌是「看得到」的癌症,但疫情以來大家戴口罩,病竈也藏了起來,尤其有些藍領階級男性覺得「看不到就沒關係」,其實透過口腔黏膜篩檢可以篩出早期癌症,治療上也可以用比較簡單的口內手術,如果是晚期治療,大範圍切除會影響吞嚥和語言功能,生活品質和工作都容易受影響。
國民健康署提供「四癌篩檢」服務,包括乳癌、大腸癌、子宮頸癌及口腔癌,今年7月1日再納入肺癌篩檢爲「第五癌篩檢」:
■乳癌:45-69歲婦女、40-44歲二等血親內曾罹患乳癌之婦女,每2年1次乳房攝影檢查。
■大腸癌:50-74歲民衆,每2年1次糞便潛血檢查。
■子宮頸癌:30歲以上婦女,每3年應至少接受1次子宮頸抹片檢查。
■口腔癌:30歲以上有嚼檳榔(含已戒檳榔)或吸菸之民衆、18歲以上有嚼檳榔(含已戒檳榔)之原住民,每2年1次口腔黏膜檢查。
■肺癌:(1)具肺癌家族史:50至74歲男性或45至74歲女性,且其父母、子女或兄弟姊妹經診斷爲肺癌之民衆。(2)重度吸菸史:50至74歲吸菸史達30包-年以上,有意願戒菸或戒菸15年內之重度吸菸者,每2年1次低劑量電腦斷層檢查(LDCT)。
國健署提醒符合篩檢資格的民衆,攜帶健保卡到醫療院所即可接受篩檢,也可利用健保快易通APP查詢前次檢查時間,以確定是否符合篩檢資格,相關篩檢訊息可向醫療院所或衛生局所洽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