癌症抗藥性原因找到了!北醫大發現「死亡檢查哨」 乳癌療效提升至9成

臺北醫學大學醫學院臨牀醫學研究所教授蔡坤志(右三)和加州大學舊金山分校Valerie Weaver教授組成跨國研究團隊,找到癌症抗藥性的根本原因。(王家瑜攝)

北醫大跨國研究團隊發現,癌細胞具有自我保護的「死亡檢查哨 」機制,患者體內的NCOR2蛋白會抑制訊息傳導,讓癌症對於化學治療、放射治療及免疫治療有頑強的抗藥性。(北醫大提供)

癌症治療研究新突破!臺北醫學大學和美國加州大學舊金山分校國際研究團隊歷時5年,發現癌症患者的抗藥性原因「死亡檢查哨」(Death Checkpoint),並進一步開發癌症基因療法,未來可望搭配化學治療或免疫療法,大幅改善乳癌、胰臟癌等實體癌症治療效果至9成以上。

臺北醫學大學醫學院臨牀醫學研究所教授、萬芳醫院臨牀試驗中心主任蔡坤志說明,傳統的化學治療僅能抑制約30%的癌症生長,免疫療法也僅對約15%的病人有效;換言之,超過7成的實體癌症在尚未治療前,就已經具有多重抗藥性,單純用傳統化學治療或免疫治療都沒有效果,這是目前臨牀治療上尚未被克服的議題。

蔡坤志和加州大學舊金山分校Valerie Weaver教授組成的跨國研究團隊合作5年,找到癌症抗藥性的根本原因「死亡檢查哨」。研究團隊發現,癌細胞內的NCOR2與HDAC3蛋白組成的表基因調控機制,在接收化學治療或免疫細胞攻擊後,會抑制與細胞死亡與發炎有關的信息傳導網絡,進而關閉癌細胞死亡的路徑,因此稱爲死亡檢查哨。

蔡坤志說明,多重抗藥性是癌細胞的自保機制,爲了克服死亡檢查哨造成的多重抗藥性,團隊利用腺相關病毒作爲載體,發展出克服癌症抗藥性的「NCOR2誘餌」基因療法,阻斷NCOR2與HDAC3蛋白結合。

蔡坤志進一步說明,臨牀前動物試驗發現,創新的基因療法搭配現有的化療、PD1免疫療法等治療方式,可大幅增進三陰性乳癌、胰臟癌等難以治療的癌症的治療反應率,由3成左右大幅提升至9成以上;這是繼2018年諾貝爾獎的癌症免疫檢查哨(Immune Checkpoint)後,另一項癌症抗藥性相關的突破性發現。

該研究成果已於今年6月刊登於國際頂尖期刊「自然癌症」(Nature Cancer),也是臺灣團隊首度登上該期刊。蔡坤志表示,相較於傳統的抗體藥物研究需要6到7年、小分子療法更要耗時10年以上,基因療法算是進程較快,預計3到5年內可進入動物臨牀實驗;除乳癌、胰臟癌外,加州大學舊金山分校也針對腦癌展開試驗,期待兩校持續合作爲癌症病人帶來創新療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