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伸農業產業觸角 農信改革爲縣域經濟輸動能

本報記者 郭建杭 北京報道

農村信用系統改革的成功與否,直接關係到農村金融改革的主要發展方向,而每一次農村金融的推進,都是爲了更好地服務於經濟的持續發展。

自改革開放以來,我國農村信用系統經歷了從信用合作到商業金融的轉型,從“農行代管”到“央行管理”,再到“銀監會監管”、省級聯社成立……在這一歷史進程中,農村信用社經歷了從迴歸“合作制”到探路“股份合作制”,最終確定“股份制”的發展方向。

在每一輪改革之前,都可以看到陳舊的體制已經無法有效支撐金融服務地方經濟的需要。而農村信用系統中每一輪由內而外的改革,都讓整個系統再次煥發出新的活力。

在全國3800多家農村金融機構中,包括農商行、信用社、合作銀行以及村鎮銀行在內,張家港行(002839.SZ)作爲第一個由農信社改制組建的農商銀行、第一批上市的農商銀行、金融許可證爲“0001號”的農商銀行,20多年來,其成長史蘊藏着農村金融的改革史,節點性的改革發展歷程在農村金融機構中具有代表性。

張家港行方面對《中國經營報》記者表示:“從農信社到農商行,張家港行始終堅守‘做小做散’戰略定力,秉持‘深耕普惠、賦能發展’理念,全力服務地方經濟發展、支持市場主體、助推鄉村振興,存貸規模持續增長、資產質量總體可控、經營基本盤不斷夯實,爲地方經濟發展貢獻力量。”

去包袱、輕裝上陣

農村金融機構的發展與地方經濟的發展緊密相關。

縣域經濟,作爲國民經濟的最小單元,是區域發展活力的直接體現。江蘇省內95個縣(市、區)各展其長,形成了各具特色的經濟優勢。自農信社時期起,省內農信機構便承擔着推動縣域經濟發展的重任,直至改製爲農商行,這一責任從未改變。

張家港行作爲國內首家由信用社改制成功的農商行,與江蘇省張家港市的發展相輔相成。

歷史資料顯示,在1996年之前,張家港行的前身農業銀行張家港支行和張家港市農村信用聯社在一起辦公,同地同人辦公,但分屬兩套系統。

1996年8月,國務院農村金融體制改革部際協調小組發佈《農村信用社與中國農業銀行脫離行政隸屬關係實施方案》的通知,正式宣告農村信用社與農業銀行脫鉤。同年9月,全國5萬多個農村信用社和2400多個縣聯社逐步與中國農業銀行順利脫鉤。

1999年,張家港市農村信用聯社實施聯社一級法人,統一覈算的管理體制形成,一級法人體制的建立和健康運行,有效地推動了聯社各項工作和業務健康發展;2001年11月27日,張家港行成爲改制組建的全國首家農商行,農信社股份制改革的序幕也正式拉開。

截至2023年年底,全國已組建農商行1600多家。

與商業銀行相比,農村信用社在產權制度、管理體制、風險防範等方面存在諸多亟須解決的問題,這些問題也制約了其服務縣域經濟發展作用的發揮。

公開數據顯示,2002年年末,全國信用合作社發放的農業貸款佔同期全國金融機構農業貸款的81%。而按照貸款四級分類口徑統計,其不良貸款比例高達37%、資本充足率爲-9%,資不抵債額高達3400多億元。

自2003年開始,農信社改制在全國推開;2010年,原中國銀監會發布《關於加快推進農村合作金融機構股權改造的指導意見》,確定股份制改革是農信社改革的唯一方向。明確加快推進資格股改造工作,要求2015年前取消資格股,不再組建農村合作銀行,並在其後鼓勵民間資本參與農村信用社產權改革,進而形成了延續至今的農信社改制導向。

農村金融機構的股份制改革意義重大。多位業內專家認爲,在思想觀念層面,農商行順利過渡到公開倡導市場化競爭,把盈利作爲目標的階段。農商銀行因此必須持續提升自身的抗風險、經營技術、金融創新等方面的綜合競爭力,纔有可能在更廣闊的市場中存活下來。

對於農村金融機構此前的改革對於縣域經濟的發展意義,華南農業大學鄉村振興實驗室執行主任、教授、博導羅明忠告訴記者:“農村金融機構此前的改革最終的目的是通過建立現代金融制度,探索通過按照現代金融制度和金融體系的要求來推進市場化,專業化以及規範化的金融服務。由合作制探索到股份制的以市場化的方式來進行金融服務,但根據的立足點仍是在農,爲農,支農,通過面向農村地區,服務對象以農業人口爲主,服務產業以農業產業爲主。”

推動城鄉要素融合

全國農商行共同肩負着踐行普惠金融、服務小微的使命和責任,這也是農商行所有工作的出發點和核心。

近年來,關於各省農信聯社改革的話題持續受到關注。監管部門多次強調,要實事求是、因地制宜探索省聯社改革。國家金融監督管理總局副局長肖遠企今年1月在國新辦新聞發佈會上表示,“一省一策”啓動實施農村信用社改革已經取得了階段性成效。

在“一省一策”目標的推動下,多地省聯社改革進程加快。截至2024年6月底,我國已有7個省份落地省聯社改革方案。其中,浙江、河南、山西、廣西、四川組建省級農商聯合銀行;遼寧、海南成立省級農商銀行。

未來,農村金融機構在深化改革後要如何更好服務於縣域經濟?羅明忠認爲:“未來在推動縣域經濟發展方面可以從共同富裕的新時代命題角度出發,通過發揮信用社在金融資源要素配置方面的力量,引導資本下鄉,實現城鄉要素互動來激活縣域經濟的發展,推動區域均衡。”

羅明忠進一步解釋道:“在區域內產業結構升級的同時,實際上農業產業也在進行產業升級優化,很多二、三產業都是在農業產業的基礎上進行延伸的。傳統農業和未來農業區別非常大,未來農業是一個智慧農業,不再是以家庭爲單位和生產資料個體所有的小農經濟範疇。以廣東省的發達地區經營的都市農業爲例,雖然在區域經濟中的佔比很低,但是實際體量絕對值很大,以順德地區的魚類養殖來看,每畝魚塘可以實現一萬元左右的經濟效益,在順德地區的一些現代農業中畝產值可以實現每畝十幾萬元的經濟效益。而這一類的現代農業實際上是重資本行業,更需要農村金融機構發揮他的金融資源的導向作用。”

農村金融機構通過信貸的金融支持作用,幫助農業產業鏈的延伸拓展,也增加了城鄉融合發展。

近年來,張家港農商銀行大力支持鄉村振興,積極對轄區種養大戶、家庭農場、農業合作社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開展走訪摸排,篩選、儲備符合省農擔涉農貸款支持範疇的農業經營主體。

記者瞭解到,張家港市樂餘鎮匯豐源果蔬專業合作社(以下簡稱“匯豐源果蔬合作社”)從2013年開始與張家港行合作至今。

匯豐源果蔬合作社是一家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在張家港市樂餘鎮紅星村租下597畝的土地,用於蔬菜、水果、花卉種植。匯豐源果蔬合作社在2019年投資了900萬元用於增加花卉種植及展覽中心建設,進一步擴大產品線,這但幾乎耗盡了合作社的流動資金。

2020年,該合作社銷量驟減、產值驟降,流動資金短缺,復產陷入困境。張家港農商銀行客戶經理在日常走訪中得知紅星村新建了大型花卉種植基地,便深入瞭解情況,與合作社負責人姚亞彬取得聯繫,根據其實際情況收集各類授信資料,並與省農擔公司進行多次溝通商洽,擬定融資方案,最終發放由江蘇省農業融資擔保有限責任公司擔保的300萬元流動資金貸款。在該筆貸款的助力下,合作社得以繼續開展培育種苗、購買肥料等復產活動,目前生產秩序已基本步入正軌。

張家港行提供的數據顯示,截至2024年3月末,全行資產規模2126.72億元,較年初新增95.21億元,增速4.69%;存款餘額1651.13億元,較年初新增121.31億元,增速7.93%;貸款餘額1304.42億元,較年初新增66.37億元,增速5.36%;服務信貸客戶數16.97萬戶。2018~2023年連續6年實現單年新增信貸投放超百億元。(編輯:何莎莎 審覈:朱紫雲 校對:彭玉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