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宅男把遊戲場景搬進30000m²園子,20年才造完
當如今的90後、00後們
沉浸在遊戲中虛擬的島嶼上開墾建設,
早在20年前,
藝術家鄭國谷就嘗試把遊戲世界裡的場景,
在現實中營造出來。
他在老家廣東陽江,用20年時間,
逐漸造出了一個3萬多平米的“了園”。
8月初,“了園”的其中一棟建築
作爲“陽江市鄭國谷美術館”
向大衆開放。
鄭國谷在了園
了園中的“鄭國谷美術館”室內外
1990年代從廣東美院畢業後,
鄭國谷沒有追隨主流去北上廣當代藝術的中心,
而是回到陽江,做項目、交友、過生活。
“了園”可以說是他的一場藝術實驗,
內部元素衆多,風格也很難定義,
野生、奇幻、混搭。
了園中的“金字塔”茶室
開館日,觀衆聚集在圓形庭院
除了美術館,園子裡還有
按照胡夫金字塔造型等比例縮小的茶室,
受到印度瑜伽中心啓發的圓形中庭,
近幾年大火的多肉植物,
也被他悉數請進當代園林……
一條拜訪了鄭國谷的“了園”,
還探訪了陽江當地鄭國谷所作的多個建築。
“做了20年,我還會一直把了園做下去,
未來這裡可能會有3個美術館。
了園我把它當像創作的一個作品,
融進了生命裡面。”
自述:鄭國谷
編輯:葉 荔
責編:陳子文
鄭國谷與了園
陽江與香港隔海僅100多海里,早年靠着這個地理優勢,受到諸多港派文化、西式文化的影響。
藝術家鄭國谷1970年出生在廣東陽江的程村,畢業後回到老家生活、工作。他的創作從繪畫、書法,到攝影、裝置,甚至建築……很難定義風格,但極具個人標識。
一處未完成的景觀
2000年開始,他在陽江爲自己造“園”,靠着幾十個工人,像拼圖一樣,陸陸續續地把自己的奇思異想實現,營建出一個奇幻的世界,現在的了園佔地3萬多平米。
造這個園子,他做得很慢,但“每天都變化一點點”。園子裡的一條環湖路,從設想到今年差不多建完,花了快4年,用石頭慢慢地去壘起來。
鄭國谷在美術館首個開放日,身後是他的作品
開館日,園子裡的各種表演
開美術館的初衷,他希望大衆能走進來邊逛園,邊看作品,主要是要讓他們自己去體驗,去“自我更新”,而不是非得告訴觀衆要怎麼看。展品擺得很疏,多是他自己過去20多年來的觀念藝術創作。
而且,整個園子裡有廣闊的空間,異形的建築、自然,成爲了絕佳的舞臺和背景,舞者可以隨性地跳上一段,大人小孩都能親近自然,鬆弛下來。
我們問他,園子最終的樣子會是什麼樣?
他的回答有些出人意料:“做到哪算哪,走一步就算一步,它最終的樣子我也挺期待的。”
以下是鄭國谷的自述。
鄭國谷與一條對話
一切從一個關於工作室的想法開始。
1992年從美院畢業時,最初的理想,就是要在遠離城市的地方,重新造一個工作室。不是像北京、上海那種藝術家租工作室,在工業化的廠房裡面去畫畫或者構思;而是在一個自然生態的環境裡做創作,狀態會怎麼樣,我挺想要去實現的。
我設想最好是一種坡地建築,安安靜靜的。大概2000年的時候,發現了在距離鎮上十公里開外有一個種荔枝的果園,就把它承包下來,果樹也都有保留着。到現在大概20年,期間一直在“拼圖”,2000年可能5000平方米,到2004年就又多了1萬多平方米。後來增加到了六七十畝,大概是3萬多平米。
早年《帝國時代》遊戲截圖
“帝國時代”時期的局部平面
我覺得做一個東西就要跟興趣結合。1990年代,我們當時很多人都在玩一個遊戲《帝國時代》,它跟建造也有關係。遊戲的一開始你就要發展種地,建造石頭房子、圍牆、河流,把自己的城堡建起來。最後到了最輝煌的時候,要建一些“世界奇觀”。我就想借助這個遊戲,看看把虛擬轉化到現實,是什麼樣的。
一開始我就把我的這些建築,也命名爲“帝國時代”。最初設計的平面,借鑑了遊戲裡面的一個秘密武器:一個蹬三輪的小孩。把大的平面範圍定下來以後,再把功能跟這些圓形的體塊去結合,做了分區,室內的話有畫室、做裝置的空間,室外有各種各樣的園子,都是供人休閒、停留的。
異形的窗洞
《帝國時代》這個遊戲都是要打仗的,炮彈打到一面牆,就會穿幾個洞,我的建築裡有一些很奇怪的窗子,就是這種炮彈窗。
園子裡的各種植物
我做了很多戶外的比較休閒的分區,有日本園林風格的“枯山水”、雞蛋花園,都是按照我自己的想法去弄,沒有去把古色古香的東西,一模一樣地搬進來。因爲我想要的園子還是一個當代的園子,裡面暗含東方美學就可以了。
園子裡的某處天窗
很多地方都做了頂光,需要讓陽光從上面照射下來,希望人和天的關係,不要切斷。
正圓形庭院
最有特色的是一個正圓、有流水的中庭,直徑有12米。它就是從三輪車的車輪抽象出來,按照印度的瑜伽中心的想法去做的。
我媽媽是半個陽春人,陽春有一種石頭是陽江沒有的。當時用一個50噸的吊機,從空中把石頭吊下來,指揮互相都看不見,完全用對講機進行操作。
站在庭院中看天空
這個園子還有一個有意思的地方是你站在裡面往上看,頂上虛的這塊像一個地球一樣,但你換一個地方看,這塊虛的就變成了一個月亮的造型,隨着腳步移動能感覺到它一點點變成月牙形。
遊園的人
中庭的用處就是讓人停留的。所以來這裡玩的很多人,都很喜歡待在這裡,一待就待很久。我當時也不是很在意地去設計這些,但不知道是不是因爲這些圓形,還有這些流水,做出來的效果,會讓人的能量或者想法,在那裡迴旋。
其實傳統的園林裡面是沒有那種圓形的中庭,我覺得把這種造型跟中式傳統相結合,都可以容納進我自己的園子裡面,我這裡應該是很包容的。
金字塔茶房
以前我們在陽江,總是朋友聚在一起喝酒,到了2011年我決定戒酒。但因爲肚子反正都要灌飽,於是就改喝茶,就想在這個坡地裡開始建造茶室。跟之前蓋的幾棟建築用水泥不一樣,我用了木材,更符合茶室的氣氛。
先建了一個上邊的茶室,然後又建了一個“金字塔”茶房,是根據胡夫金字塔的造型等比例縮小去建造的,這裡現在也是整個園子裡我最喜歡的地方。
“金字塔”茶房室內
做這個“金字塔”之前,我看了很多資料,裡面都會提到,一旦你按照金字塔的經典比例(比如說胡夫金字塔的坡度大概是51.51度),這樣一個度數邏輯去建造,空間就會變成一個“能量收集器”。我也做了很多小模型去實驗,如果要把金字塔跟中式結合起來,不是用石頭的話應該怎麼去搭這個結構。最後的方案就是,4個面一碰的都是鋼結構,中間不要任何的粱,它現在是12米寬,高度是10米多。
遠看,茶房像漂浮在水上
在坡地裡面整一個120平米的平地很難的,用鋼把它搭出來,在外面漂着。我們找來了一些四五十噸的大石頭,作爲水裡的支撐結構,把它壓實作爲承重,不用在水裡面打樁。
鄭國谷和工人在工地現場
2011年,當時《帝國時代》遊戲也沒落了,我就想不能跟它一起衰落,要給我的園子起一個新的名字,我就打了一個“了園”,完成了的了,花園的園。我搜索“了園”,網絡上沒有有任何跟它一樣的東西,我就定了下來。
到現在還是有很多建築是未完成的。
我一般做建築都喜歡用身體去測試,蹲在那裡,這裡到底要做什麼。這些工人跟着我,從1993年跟到現在,這種默契是20多年了,最多的時候應該有六七十人。
了園一角
一個地方的生態好,其實需要一個過程,現在夏天會從裡邊飛出很多螢火蟲來,越來越多的鳥可以在這裡停留,整個生態通過這些時間應該有恢復。是因爲有20年的建造,自然的那一份,都顯露出來了。
我現在已經把它當成了一個長期的項目,像創作的一個作品,是融進了人的生命裡面,根據你的脈搏的跳動而跳動,是用生命去完成的。建築的理想和現實達到一致了,那麼建築就成爲了一個“存在”。
鄭國谷攝影作品《我的老師》1993年
90年代初回到陽江,我就在一個樓梯的走廊裡畫畫。那個時候對空間的要求就是“因地制宜”,根本沒有什麼所謂的畫室,就是一個過道剛好放一張這麼小的作品。最早期就是去對應這個空間,做一個這麼小的規劃。
90年代,中國的經濟就挺好,很多家庭就有改造居住環境的需求。我們雖然在美院學的是平面,但對應到社會上就做設計,也就慢慢開始做立體的東西,背後的原理還是一樣的。
做了七八年的建築後,我就發現好像我們學的那些東西,只是爲了體現甲方的意思,我的一點點想法,就會被甲方以各種理由,包括一些風水禁忌,把你的東西全部改了。我就發現,哎,這都不是我想要的那個東西,他們好像不是在找建築師,只是找一個畫圖師。後來我就希望都是自己來做建築,找到一個能承載我自己建築理想的平臺。
“陽江組”工作室,外形如冰山
“陽江組”的根據地
除了了園那個長期的項目,我還做了很多單體建築。
陽江組合的這個建築是2009-2011年用了三年,設計建造出來的,一個外形像冰山一樣的建築。我和好友陳再炎、孫慶麟有個藝術小組,叫“陽江組”。我們都是陽江人,現在這裡是我們固定的一個工作室。
室內錯層樓梯
中間是一些樓梯,空間裡有很多錯層,使用率都挺高的,很多人覺得這像個當代書法的博物館。
這裡也是用了頂光的,我們吸收太陽光的能量,進行書寫表達,我覺得這個可能是很有作用的。
“陽江組”的孫慶麟在工作室創作
這個地方有一張書寫臺,寫完就可以把作品貼到板上。其實這是我們18年前在2002年成立“陽江組”的時候的一個記憶。
我們都是陽江人,有時候我們可能會玩得很瘋癲,或者到很晚都還在,現在這裡相當於就是我們自己的城堡,也不會有什麼打擾,很自由。
“陽江組”的三位好友在庭院喝茶
雖然這個建築外表看起來很“爆炸”,支離破碎的,但是一進來,會穿過傳統園林的孔洞,有假山石,有流水,蘊含的還是東方的審美。
在後面的庭院裡,我們會根據樹的陰影喝茶,把桌子搬來搬去。有時候也有一些活動,燒烤、喝酒吃飯,都在園子裡一起完成,還包括我們的書法創作,比如“飯後書法”,都是跟生活非常有關的。
陽江鄉下的谷園
我出生在程村,離陽江有20km。我3歲的時候,我的爸爸因爲轉業回來在陽江有了一份工作,我們全家就從程村出來,走一天的路,來到了陽江鎮上。
40多年後,差不多是兩年前,我回到這裡,看到瓦片幾乎都掉了下來,就剩下了些殘牆。建築沒人管的話,很快會腐爛,但一旦有人在那裡修一修,擋一擋,建築又會變得很好。我就覺得,應該把那裡恢復起來,每年祭祖的時候,可以有一個地方。
還有一個原因,我發現程村這個地方東西比陽江都好吃,它是全國蠔的集散地,海鮮的味道都很獨特。用那種地網一撈上來的海鮮,馬上用白開水一煮,直接吃,都很好吃了,我自己說“有大海的味道”。
谷園由空中的連廊相連
整個建築佔地是45米長。本來民國的建築採光不是很行,中間那一段我就全部拿來做採光用,保留一些牆體和青磚房的元素,不蓋瓦片,再用幾個矮牆來間隔。
房子算是有三層,面積大概是500平方米。每層都通過一些連廊,互相連接起來,有時候,你會感覺一個連廊飛過房頂,就像飛檐走壁一樣。
谷園的植物長勢極好
我在程村的這個谷園裡也種滿了多肉,這裡的多肉甚至比了園的長得更好,有的還長出了很正的圓形。程村的這個建築改造,算是把我的實踐從陽江往鄉下又推進了20多公里。
過去20多年,我一直在家的周圍活動。我會花很多時間待在我自己的建築裡面,隨時有一些想法,就去試試。我希望看到後面慢慢建造出來的東西,都會跟生命融合在一起。
部分圖片由陽江市鄭國谷美術館提供,攝影:何元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