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省中醫院院長張忠德:半生岐黃濟世 再拓中醫高地

來源:新快報

開欄語

在錨定現代化、奮進新時代過程中,廣東各行各業涌現出一批批堅守崗位、實幹奮鬥、無私奉獻的先進典型。他們是楷模,是榜樣,他們的精神感動着這個世界。

省部共建中醫溼證國家重點實驗室落戶廣東;大灣區中醫訪問學者赴港探索中西醫協作;香港中醫師也來到廣東“進修”……近年,廣東中醫不斷呈現新氣象,他是親歷者,更是奮鬥者。

他,是廣東人親切稱爲“德叔”的廣州中醫藥大學副校長、廣東省中醫院院長張忠德。

張忠德的經歷猶如傳奇,也是中醫學在現代化進程中發揮作用的時代特寫。

他曾參與“非典”、甲流、登革熱和新冠疫情防控工作;14次“逆行”抗擊新冠疫情,運用中醫、中西醫協同治療患者,取得顯著的臨牀效果。當下,他又站在現代醫學前沿,參與和建立中醫領域完備的實驗室體系,爲現代中醫壯大高層次人才隊伍。

“中醫傳承,離不開先輩、前輩堅守和奮鬥。作爲繼任者,我們依舊要腳踏實地,守正創新,發揚中醫療效,爲人類健康貢獻中醫智慧。”作爲“奮鬥者”,張忠德始終奔赴於中醫藥發展建設的征途中。

談成長

“傳承中醫一定要下苦功夫”

從中醫學生成長爲名中醫,離不開熱愛和汗水。

1988年,張忠德畢業後進入廣東省中醫院工作,同年拜師於廣東省第一批名老中醫甄夢初老先生門下。每當甄老出診,張忠德就坐在一旁抄藥方,老先生邊看病,邊給他講解藥性和醫理。他始終記得甄老講六淫之邪中,“治溼”要“三因制宜”(因時、因地、因人)的獨特診療方式。

2004年,張忠德已成爲廣東省中醫院二沙島醫院急診科主任,爲繼續提升中醫臨牀能力,師從國醫大師晁恩祥教授,脫產跟師抄方學習一年,從晁老的藥方中領悟“治痰十法”“治肺八法”“相反相成法”等。

積跬步,至千里。張忠德從業36年來,向來重視辨證候、立治法、選方藥,將其視爲治好病的關鍵要素,這些除了傳承名師,經過所思所想,他也逐漸形成一套自己的臨證經驗,在久咳、頑咳、久喘的中醫辨治方面有獨特見解。這些見解形成一張張中醫藥方,後來屢次在呼吸道傳染病疫情中發揮重要作用,讓中醫“被看見”。

時至今日,他仍致力於將奮鬥精神傳遞給後輩。“傳承發展中醫藥事業是一條很艱苦的路,沒有捷徑可走,一定要下苦功夫,鑽研領悟,特別是學習中醫經典。無論任何階段,年輕醫師能從讀經典、抄藥方中發現問題,思考問題,說明是用了心,就能造福患者。”

論醫道

“用所修所學,爲患者解除病痛”

盡得諸師所長,術業日精,對深耕的專業領域具有獨到見解,造就一代名中醫。

無論身處何地,診室、病房始終是張忠德最心心念念之地。“我經常說,病人在哪裡,我的戰場就在哪裡。無論是做研究,還是搞管理,都緊扣臨牀實際,爲患者服務。”

張忠德成爲醫院管理者以來,工作千頭萬緒。他不管多麼忙碌,仍保持每週出兩次門診的習慣,出診日當天,還會提前一到半小時開診。

“除了老病號,有許多外地患者前來。若患者太多,就爲他們加號,並要求弟子隨訪反饋患者情況。”由於他對待患者和藹親切,以患者利益爲上,大家都親切喊他“德叔”。長年與張忠德打交道的老病號,更贊他是“危重疑難疾病救星”。

今年是87歲邢伯找張忠德看病的第15個年頭。15年前,在外省居住的邢伯因爲慢阻肺加重,加上慢性嗜酸性粒細胞性肺、IgG4指標飆升,呼吸困難,全身水腫。由於大量激素藥物衝擊治療無果,邢伯多次收到病危通知,女兒抱着一線希望,帶他輾轉來廣州向張忠德求醫。沒想到,張忠德耐心爲他慢慢調理,穩住了老人複雜的病情。

“當時爸爸年紀大,身體弱,許多醫生都爲如何用藥犯難。但來到德叔跟前,他第一句跟爸爸說:‘老人家,您相信我,您會好的。’”

一開始,邢伯和家人都對中醫的療效半信半疑。“德叔開的藥方,剛開始服用後,爸爸覺得腹脹,欲嘔,難以堅持。但德叔解釋,剛開始會有一些不適,但不要半途而廢。”當老人身體適應了藥性,症狀果見好轉。往後幾年,德叔又定期爲邢伯調整藥方,定期複查。“開心的是,我們看到失衡的指標慢慢從超標3000多,降到正常值。原本服用的激素藥物從最多時的6片,逐步到不用吃。這些年,爸爸堅持中藥調理,已經‘挺過’了生命難關。”邢伯的女兒激動地說。

自此,邢伯見人就贊張忠德醫術高明:“他開的藥,快,狠,準。我現在能吃能睡,生活質量一年比一年好。”後來,爲了方便就醫,他乾脆從外省遷居廣州,與女兒女婿同住。

8月21日是邢伯複查的日子,張忠德檢查、開藥後,見老人家談笑風生,還與老人約定:“您90歲大壽當天,一起去茶居飲茶。”

“作爲一名醫生,我最開心的事就是用自己所修所學,爲患者解除病痛。當患者輕鬆地說:‘德叔,我好啦’的那一刻,就是我最自豪、感到最有成就的時刻。”張忠德說。

談弘揚中醫

“中醫發展離不開奮鬥者”

近年來,中醫學科體系有了與現代科技接軌的新面貌,廣東在全國率先提出建設中醫藥強省。對於未來,張忠德表示,中醫學科還將迎來飛躍式發展。“廣東省中醫院亦應搶抓機遇,持續擦亮‘嶺南中醫’的名片。”

“中醫學科發展,核心是人才,我們高度重視中醫人才工作,不斷完善創新愛才、育才、用才和聚才的工作機制,以提高臨牀療效爲導向,大力培養既懂中醫,又懂西醫的中醫複合人才。”爲此,張忠德立足廣東省中醫院,持續打造高素質中醫人才“孵化器”。

他突出抓領軍人物建設,築巢引鳳,打造出多個重大創新平臺,“比如,中國中醫科學院廣東分院,省部共建中醫溼證國家重點實驗室、國家中醫藥傳承創新中心、國家中醫臨牀基地、廣東省中醫藥數據中心,廣東省中西醫結合應急救治中心等。依託這些平臺,吸引中醫專家領銜參與重大項目,成就越來越多中醫領軍人。”

機遇到,幹勁足。廣東省中醫院各科室如今學術氛圍濃厚,哪怕公衆假期,不少科研科室依然燈火通明,科研人員主動放棄休假,回到實驗室,積極申報科研項目。“正因有一羣不懈奮鬥的中醫人,醫院才能連續六年蟬聯全國中醫醫院科技量值排行榜榜首,用成果呈現中醫價值。”

廣東省中醫院亦重視結合粵港澳大灣區,帶動中醫藥傳承和創新。2022年至今,張忠德依託“大灣區中醫訪問學者計劃”,向香港送出了11人次中醫專家,在香港醫院進行住院臨牀高階培訓,探索中西醫協作在多個病種的臨牀應用和服務發展。而作爲雙向交流,廣東省中醫院作“橋樑”,首次助推讓香港中醫師在粵港澳大灣區的中醫醫院以執業中醫師身份加入臨牀團隊,擔任病區住院醫師,增進中醫診療經驗……

“‘嶺南處處是春天,廣東時時無閒人’。現代中醫學科發展,離不開奮鬥者,行動派。我們都擔當責任,抓住機遇,獻出力量突破發展瓶頸,促進中醫藥傳承創新發展。”說起中醫未來,張忠德言語篤定而自信。

■採寫:新快報記者 李斯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