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人的“童年神飲”,被同行逼到了牆角

乳酸菌巨頭養樂多,半個身子已經進入寒冬。

12月6日,日本乳酸菌品牌養樂多宣佈,將關閉位於中國上海的生產基地,相關生產業務也被遷移到了無錫和天津等地。

數千名養樂多員工被“原地解散”,這次關廠也是養樂多首次關閉在中國境內的工廠。

不少業內的聲音都認爲,養樂多這是在爲“撤出中國”做準備,畢竟養樂多的利潤已經連續4年下滑,且勢頭很猛。

其實,養樂多並沒有如傳聞中一樣撤出中國,甚至在去年,養樂多還興建了位於無錫的新工廠。

而關於這次撤廠,養樂多也解釋說:“關閉上海工廠是推進經營改革的一部分,目的是通過重組提高生產效率,整合資源配置以進一步提高銷量和業績。”

可見,這波“壯士斷腕”,其實是爲了更好地重整旗鼓,東山再起。

曾幾何時,養樂多這個“外來貴族”,佔據了中國益生菌市場的絕對龍頭。

巔峰期的養樂多,能在全世界一天賣出去4000多萬瓶,光中國就佔了其中750多萬瓶。

但如今,養樂多的霸主地位卻早不如過去穩固。

2023年,養樂多數據顯示,其每日銷量已經從巔峰期的700多萬瓶,下降到了253萬瓶,直接遭遇“3折”。

市場普遍認爲,中國飲料市場太捲了,養樂多在平替和後輩的衝擊下陷入經營困難是遲早的事。

但養樂多的下坡路,可不完全是被國產“逼”出來的。

廣東小孩的“白月光”,跌下神壇

不少人認爲,養樂多能在國內爆火,靠的是“僞裝國貨”。

其實,回顧養樂多在國內巔峰期的發展路徑,並沒有刻意隱瞞自己“日本品牌”的特徵,更別提僞裝國貨了。

價格偏高、定位不低的養樂多能在國內順利發展壯大,其實多虧了一個大本營支撐:廣東市場。

在廣東和香港,養樂多(Yakult)也按照粵語發音習慣被翻譯爲“益力多”。

在粵語區,養樂多的廣告語也從“今天養樂多了嗎?”變成了“你今日飲咗未?”,幾乎是每個廣東孩子的童年背景音。

在廣東,養樂多復刻了他們在日本賴以成名的絕技:毛細血管式的地推。

早在日本發家時,養樂多靠的不是鋪天蓋地的廣告和知名代言人,而是招募來了一批走街串巷、挨家挨戶推銷的“養樂多小姐”。

這些“養樂多小姐”多半都是賦閒在家的家庭主婦和學生,養樂多不僅給她們提供了工作,也提供了社會認同感。

而“養樂多小姐”也不單單是養樂多的送貨員,她們還負責產品介紹、維繫用戶、消費者教育等工作,堪稱是養樂多的“全能大使”。

在日本一個熱情滿滿的“養樂多小姐”,甚至能負擔150多戶的用戶開發任務,效率遠高於一般銷售,她們在承擔了日本63%的銷售任務的同時,也順帶着幫養樂多節省了代言人的支出。

而廣東版本的“養樂多小姐”就變成了藍色保溫箱+紅色單車的“養樂多阿姨”或者“多多姨”。

在廣州市老城區的街頭看到類似打扮的阿姨,只要招招手,就能從她們手中買到冰鎮的養樂多。

與北方地區常見的賣牛奶生意類似,養樂多早在“社區團購”還沒普及的年代,就佔領了品牌到居民樓之間的“最後一公里”。

此外,養樂多在廣東還會積極找大學生兼職,幫他們完成地推任務。

在“養樂多小姐”們的推波助瀾下,養樂多本身略高的定價,也被人情味十足的推廣模式給掩蓋,成功成爲廣東小孩們的白月光。

根據養樂多數據,目前養樂多在國內擁有3000多名“養樂多小姐”。

只不過,養樂多在廣東以外的省份似乎很難復刻“養樂多小姐”的成功路徑。

這可能還得益於養樂多在粵語地區的另一個營銷手段:搶佔TVB。

養樂多進入香港市場的時間要遠久於在大陸發展的時間,所以在整個90年代期間,養樂多在TVB上投放了海量的洗腦廣告。

除了經典小紅瓶,這句“你今日飲咗未?”和掀開蓋子一飲而盡的操作,都成了不少廣東小朋友早就心馳神往的場景。

2021年,養樂多在全國銷售698萬瓶,其中廣州市就單獨佔據了282萬瓶的份額,放眼整個廣東省只能更多。

所以在全國銷量出現下滑的情況下,養樂多在廣東還得開啓分公司、開設新工廠,才能滿足細分地區的需求。

紮實的地推能力和廣告,是“益力多”拿下廣東市場的因素。

但在全國銷量都在走下坡路的如今,廣東這塊最後陣地,養樂多還守得住嗎?

兩把刀,瓜分日本巨頭

養樂多在中國市場失去寵愛,跟中國平替的崛起脫不開關係。

2018年,養樂多在中國單日銷售突破750萬瓶,而就在養樂多的光環之下,諸如味全、蒙牛優益C、每益添等品牌正在暗中積蓄力量。

國產平替們對養樂多發起的“針對”,其實只瞄準了兩點。

首先,養樂多在規格方面,被國產“平替”吊打。

爆火之後的養樂多,全身都寫滿了爆品密碼。

在國產品牌的拆解下,養樂多總共有兩大特點:獨特的口味、小瓶規格。

而在國產復刻養樂多的時候,口味和瓶身設計被無情挪用,只有小巧的規格成了所有國產平替們顛覆的特點。

100ml裝的養樂多,最大的設計原因,也是爲了更好地增加“每天一瓶”的印象,保持物以稀爲貴的價值感。

不過,相比於養樂多的“小而美”,如今的中國消費者明顯更喜歡“大而滿”。

這幾年大容量裝的飲料爆火,也是印證了這一趨勢。

常見的國產平替,如味全版本的“養樂多”乳酸菌,容量有435ml,常見價格則在8元左右。

對比之下,一排5小瓶裝的養樂多總共500ml,建議零售價則高達13~15元。

口味類似、功效類似的情況下,大瓶噸噸噸的規格總能給人帶來更暢快的體驗,和性價比更高的既視感。

去年,正在全國飲料開啓價格戰、卷大瓶的同時,業績告急的養樂多不但沒有參團,還宣佈給產品漲價,均價上漲1.1元。

本就在性價比方面不佔優勢的養樂多,這回算是徹底陷入了飲鴆止渴的陷阱中。

其次,養樂多的“健康”概念,早已被中國同行偷家。

養樂多在國內打開市場,且始終地位頗高,靠的就是其“益生菌”的概念打造。

在養樂多進入中國市場時,其實同類產品中早就有娃哈哈AD鈣奶等產品,但是死磕“低溫活菌”概念的,養樂多還是第一款。

在養樂多的語境下,一瓶養樂多中富含的100億個活性乳酸菌,可以有效地呵護人們的腸胃健康,不僅養胃通便,還能消食促進吸收。

不過,這一噱頭在幾年前被無情地拆開。

在養樂多的配料表中,排名前兩位的分別是水以及白砂糖,蛋白質含量只有可憐地1.3g/100ml,連普通牛奶的一半都不到。

而養樂多每瓶的糖含量高達16g,相當於3塊方糖,糖分佔比甚至高過可口可樂。

打着“健康”旗號的養樂多,其實是隱藏的熱量炸彈。

就在整個飲料圈全部都開始卷低糖、無糖的時候,養樂多僅僅在2016年後知後覺地推出了低糖版本的小藍瓶,去年還有更多菌羣的小金瓶。

比糖分超標更致命的,當屬養樂多賴以爲生的“活菌”噱頭被攻克。

國產不僅能對其進行1:1復刻,還在菌羣參數上玩出了花。

比如味全乳酸菌,就號稱自己使用了產自丹麥的活性乳酸菌,相比於“原版”菌羣活性更高、數量更多。

蒙牛旗下的優益C,同樣也打出了“適合中國人菌羣”的招牌,不光菌羣更多,還號稱添加了膳食纖維,在“通便”的功效上一杆到底。

到了如今,飲料品牌已經卷向了更多的健康領域,各種功效齊全的中藥材被加入飲料中。

乳酸菌飲料的真實有效性也經常被人們所質疑,在特殊的三年期間,養樂多還因爲誇張的“虛假宣傳”遭到罰款,直接淪爲笑柄。

失去立足之本的養樂多,如今的賣點似乎只剩下了情懷。

中國品牌的“師傅”,敗給驕傲

飲料行業,越卷越寬。

娃哈哈創始人宗慶後認爲:食品飲料行業永不過時,永遠是朝陽行業。

但“永恆的”朝陽行業,並不意味着賽道沒有危險。

養樂多在國內市場失寵,其實也印證出了大部分日系飲料的共同困境。

養樂多遇到的最大問題,其實是產品定位出現了失衡。

過去,養樂多之所以在日本和廣東地區發家,靠的就是接地氣的“養樂多小姐”社區推廣模式。

有“養樂多小姐”們支撐的市場,養樂多顯得親民、接地氣。

但養樂多在走出廣東,來到其餘省市發展時,“養樂多小姐”模式卻始終沒有跑通。

這就導致了養樂多的定位出現了偏差:原本應該是親民、社區定位的養樂多,如今只能在7-11、羅森等便利店中見到。

養樂多較高的定價、高級的售賣場景,給它賦予了原本不明顯的“小資”定位。

養樂多的x格有多高?在新茶飲圈子裡,養樂多一度被視爲“益生菌”的代名詞,茶飲主打健康理念的主要Buff。

比如在2019年,喜茶推出的“石榴養樂多波波冰”,就因爲放大版本的養樂多包裝爆火。

CoCo都可也推出過養樂多沙棘汁、養樂多葡萄柚等混搭飲品,一度很受歡迎。

而到了如今,養樂多=益生菌的公式早就不再成立,新茶飲也紛紛放棄了在產品中添加養樂多作爲噱頭。

想在產品中主打益生菌的新茶飲,都開始了自我研發、超越養樂多的道路。

比如上海白領的“白月光”Blueglass酸奶,在去年推出產品“輕盈小蠻腰”,其號稱益生菌含量高達1000億,也因爲過於強悍的“功效”成爲了打工人的新型“瀉藥”。

在經過五花八門的產品洗禮後,現在的消費者,早就對“益生菌飲品”的功效有了較爲理智的認知。

有專家質疑過養樂多:雖然號稱內部有100億益生菌,但是在經過長途運輸、儲藏之後,真正能在體內發揮作用的又能有多少呢?

需要補充益生菌的人羣,可以有更專業的保健藥品供人們選擇,益生菌飲料的定位,也開始變得尷尬了起來。

而這一理念正在席捲市場,最終結果就是:養樂多的退化不是個例,國內益生菌飲料的整體市場規模都在縮水。

2022年,乳酸菌飲料的整體市場佔比一度高達6.91%,但是到了2024年第一季度降低到了4.65%,比之前縮水了30%左右。

除了定位失衡,養樂多一直秉承的“匠人精神”也是它最大的桎梏。

多年來,養樂多一直堅持同一套包裝設計、爲數不多的口味開發,顯然是對自己的工藝和理念十分自信。

但自信也慢慢變成了自負,即便市場對大包裝、無糖版本和更多口味的呼聲越來越響亮。但養樂多看在眼裡,卻始終沒有付諸行動。

和同樣被卷下神壇的三得利烏龍茶一樣,養樂多也是將過去的成功經驗,誤認爲成了最大的護城河。

消費市場一直在變,在單一時代稱霸市場,並不代表同一套財富密碼也可以順延到下一個時代。

其實並不能說日本飲料的大單品策略就不能打,畢竟在進入中國市場後,日本飲料還是成爲了不少中國品牌的“師傅”。

只不過,無數中國品牌在摸着日本飲料過河之後,也慢慢把驕傲的日本品牌甩在了身後。

跟隨消費趨勢,即時對產品做出改進,纔是把自己立於不敗之地的唯一公式。

再能打的單品,也逃不過時代的圍剿。

圖片來源於網絡,侵權請聯繫刪除